他们站在绿茵场的最中央,成为全场注视标焦点;他们手中的红黄牌决定着明星大腕的“生逝世”;他们口中的小哨子足以定夺一场比赛的输赢——球场裁判看起来是如此风光无穷 。可由于职业关系与足协规定,他们的场外生活却少人知道,他们的收入、他们的职业……一切都像谜一样 。记者为此专门采访了一位国家级足球裁判,他讲述了许多鲜为人知的中国足球裁判生存状态。
想吹中超难过高考
说实话,我们能走到职业联赛赛场吹罚比赛,此前的付出一点不比球员少,裁判的晋级测验比高考可难多了。
几经周折,记者接洽到了一位国家级裁判,由于本身属于现役裁判,所以后者保持不肯在媒体上流露姓名。可在讨论起裁判这个行当的时候,他的第一句话就让人感到震动:“ 说实话,我们能走到职业联赛赛场吹罚比赛,此前的付出一点不比球员少,裁判的晋级测验比高考可难多了。”
中国足球裁判级别从低到高分为:国家三级、二级、一级、国家级、国际级。目前在中国想要成为一名低级别足球裁判其实并不难。每年各地足协都会见向社会举办一些裁判培训班,三级与二级的测验难度也并不大,可想要成为一名国家级裁判,除了处所足协推荐以外,中国足协每年都要组织集中集训、考核,而最终能够晋级国家级裁判的只是凤毛麟角。这些人也不是都能站到中甲甚至是中超赛场上 ,只有经过耐心等候与严格实战考核,这些准备役国家级裁判才干最终“转正”,执法职业联赛。想要提升国际级就更加艰苦,需要中国足协推荐,由国际足联评定审核。而据记者懂得,青岛目前能吹罚中超联赛的只有一名国家级裁判。
裁判大多“不务正业”
一周一场比赛的节奏,裁判星期五出门星期一回来,在家只能呆上三天,如果碰上一周双赛,或还有别的赛事,经常是几个星期不在家。因此而造成离异的不在少数。
中国裁判并不像英超裁判那样已经进入了职业化,他们是全部中国足球圈内唯一“不职业”的角色,这些人在自己的本职工作上也基础成为了“不务正业”的人,所在单位的评职称、提干和分房,往往都与他们没有关系。
目前的中国足球裁判接近八成都是大中院校的教师,其中以体育老师居多。他们走上裁判的道路除了为生计,大多是爱好使然。如果最终有幸成为国家级裁判,那在各自的单位上也都算得上是名人,可名人归名人,评比时只能按规矩办,“人家都认为你在外面捞够了”。有裁判在单位里提议,全国每年只有七八个国际级裁判,为什么不与职称挂钩呢?可是教导局的所有文件里都没有这一条,找谁去?裁判的家庭生活是个大麻烦。一般来说,一周一场比赛的节奏,裁判星期五出门星期一回来,在家只能呆上三天,如果碰上一周双赛,或还有别的赛事,经常是几个星期不在家。这对球员来说也许不是个问题,可对于大多有家有口的裁判们来说就是个大艰苦,当然,因此而造成离异的不在少数。
有时成假球替罪羊
有的比赛,他们事前已经商量好成果。比赛时,他们会故意乱来,引得你去掏红黄牌,去判罚点球。这个时候,心怀鬼胎的球员反而会去找你理论。
裁判在赛场上扮演的是一个为难的角色,特别是在中国职业联赛的赛场上,吹得好,很少有人会表扬你;只要稍有差池,便会落得个灰头土脸的下场。甚至有时没有明显的错误,也会被主队的球迷责备谩骂。
在采访过程中,这位国家级裁判给记者讲述了当年假球横行时代的一些趣事,那时裁判就是踢假球队员转嫁义务 、推辞义务的最好工具。“比如有的比赛 ,他们事前已经商量好成果。比赛时,他们会故意乱来,引得你去掏红黄牌,去判罚点球。这个时候,心怀鬼胎的球员反而会去找你理论,摆出一副无辜的姿势,以此来转移别人的注意力,也以此来鼓动主队球迷的火气。这时候,大多数不明就里的球迷就开端骂裁判,甚至有的媒体赛后也开端攻击裁判,所以说,以前很多时候,我们就是替罪羊。”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