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想和你说了,这些东西很沉重,我还是去学校了。”
女儿走了,我的心却久久难以平静。
想起昨天写的一篇文章《对自己好一点》,里面谈到信仰问题,自我感觉那些有信仰的人不仅心态和神态都安详、平和、淡定,给人一种自然的由表及里的感染力,而且因为他们有信仰,他们对神灵交往的神秘感和期待感、对神灵权威的敬畏感、对神灵万能的惊异感、对神灵审判的罪恶感以及对神灵存在的依赖感,都能从心底自然地散发出一股力量。无论自然力量和社会力量对于人的融合性在人的心目中所产生的反映,还是人对于自然和社会的依赖性在人的心目中所产生的反映,都能使人能够积极地维护自然的生态平衡,使人自觉不自觉把自己融入大自然、回归大自然,仿佛也印证了人本身就属于自然界的一部分,人的任何行为归根结底是自然物质的复杂运动形式,人的最初出发地是自然界,最终归宿地也必然是自然界。
因此,从这段文字中也可以看出自然在人们心中的分量。
自然的外延和内涵很广,这种博大深远让我震撼。自然既用作名词指具有无穷多样性的一切存在物,也用作形容词指天然的,非人为的或不做作,不拘束,不呆板,非勉强的。广义的自然界指包括人类社会在内的整个客观物质世界。此物质世界是以自然的方式存在和变化着的。人的意识也是以自然方式发生的物质世界。人和人的意识是自然界发展的最高产物。物质世界具有系统性、复杂性和无穷多样性。它既包括人类已知的、也包括人类未知的物质世界。狭义的自然界指与人类社会相区别的物质世界。即自然科学所研究的无机界和有机界。
“自然”这一概念,首见《道德经》。“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二十五章)。四大,指道、天、地、人。道法自然,就是说,道是自然而然的。道士杜光庭《道德真经广圣义》称:“疑惑之人,不达经理,乃谓大道仿法自然。若有自然居于道之上,则是域中兼自然有五大也。”又称:“大道以虚无为体,自然为性。
文学作品中,也经常提到自然,这里的自然蕴藏的内涵就和广义的自然不一样了。自然,在道教教义中是指“道”的存在、运动、变化的一种特性或状态。道教以“道”名教,将“道”作为教义思想的核心。由“道”出发,从不同角度派生出了“朴”、“一”、“柔弱”、“无为”、“不争”等观念,“自然”也是其中之一。“自然”所描述的就是“道”的不加任何强制、不依靠任何外在原因、自己发生、自己存在、自己演化、自己消灭的一种性质和状态。《通玄真经》卷八《自然》篇,唐代默希子题注称:“自然,盖道之绝称,不知而然,亦非不然,万物皆然,不得不然,然而自然,非有能然,无所因寄,故曰自然也。”即自然是道的最重要的特性,道生万物都是不假外力自然而然的,而且是不得不然的。
而我所说的哭泣的自然,大多是指真实的自然界,同时我也希望它和文学作品里的蕴涵连接起来,让更多的人寻求一种自然的力量获得更多心灵的平静,然后力所能及的保护我们赖以生存的自然,希望美丽的大自然不要哭泣,让渴望和平的人们能够尽可能的远离灾难,希望我们热爱的自然一直保留当初在我们心中的美好形象。
2010.08.19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