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时候,我常去高望川舅爷家,听到一首歌谣,至今不能忘记。“担子担、运土方,千万人儿筑楼堂;宫深、院大、高台亭,皇帝来此祭母陵”。
近年,我在《武功县志》上又看到有关高望亭的记载。“在县城东25里的高望乡,建有唐天后武则天行宫和高望亭,亭在宫院建。中宗筑以望乾陵,又叫望母亭。”这段文字既印证了歌谣传唱的事实,又激发了我对这方古朴灵秀的土地,有了殷殷向往情。
金秋八月的一天,我来到了贞元镇西川村。这里北距乾陵60华里。在一位老者的指引下,我上了莽莽北塬。站在望母亭遗址旁,只见大片绿油油的玉米地和果压枝头的园林,哪有什么宫阙殿堂。只能从人们在崖边取土挖出的砾瓦、碎砖、断碑和雕刻精致的拴马桩来判断消逝在昔日里的辉煌。看到这个被千年风雨磨砺的已经没了踪影的废墟,我在无奈的叹息之余,翻阅了大量有关唐宋时代以及唐中宗李显和武则天的书籍。竭尽全力地从字里行间寻觅着高望亭行宫那曾经的辉煌和不幸。但找到的只是零碎的叙述,而没有整章整节的史实记栽。所有这些,让我感到无比的缺憾。狂热的思绪象奔腾的野马,早以穿越了时空隧洞,飞奔来到了1300年前的神龙年间。
中宗皇帝李显命令官兵从不同地方,强迫调集各地刑徒,民工和能工巧匠数万人,垫高地基;开办窑场,烧砖制瓦;筑墙建殿,修亭造房。几年功夫,一座山门朝北,正对乾陵的宫观琼楼矗立在高望川的北塬上。天后神宫,显圣宫和居仙殿由低到高,从北至南,在红墙绿瓦的陪衬下,显得错落有致,灿若星辰;敬母亭、思母亭、报恩亭和望母亭等六个楼台亭谢内顶装帧八卦图案,且檐牙高啄,居高临下,层层叠秀;戏楼、钟楼和鼓楼对应相连,流光溢彩;回廊梁枋彩绘,曲折迂绕,交织在离宫别楼中间;翠柏柳树点缀其中,名花异草,争奇斗艳。整个建筑气势宏大,威武壮观。因望母亭为标志性建筑,高达10米,故叫高望亭,宋时设高望乡。
康中宗凭借皇权,威逼人们为他的封建忠孝思想,出力买命,硬将这丰厚的平原沃土,挖出一个川道来,建成了如此庞大的宫观群,不知耗费了多少民脂民膏,也不知多少个家庭因此付出了妻离子散、家破人亡的惨痛代价。只可惜,这个凝聚着古代劳动人民超绝智慧的古建群,经历了500多年的风雨沧桑,却被凶残的鞑靼元军在元世祖至元22年(公元1286年),放火烧得片瓦不留,荡然无存。
这里的先民们在唐王朝的强压下,经过几年重体力劳动,或因体弱多病,或因年事已高,或因路途遥远,或因交通不便,就在东西长约4华里的川道上,按着姓氏各占一坨地方,落户居住,形成了现在的杨家、张家、鲁家、罗家、马家、中王家、单摆子等15个自然村。川道按着方位,也就分成西川、中川、东川。后辈人看不见亭子的影子,只看到长长的川道,慢慢地就改叫望高川了。
相关阅读
高望川与高望亭
时间:2010-08-25 15:50来源:未知 www.yunhepan.com
上一篇:一副好对联
下一篇:股市三字经?三面镜子(2)
济宁运河畔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来源于注明来“源于:运河畔或www.yunhepan.com”版权均属运河畔网所有,其他媒体可以转载,且需注明“来源运河畔网”
②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济宁运河畔,济宁信息港)”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全网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