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骥才认为,国家的“非遗”保护目前已经形成了体系。首先是政府保护,除了正在完善的法律之外,还有国家对“非遗”的认定,认定之后政府会对传承人有一定的支持;第二是专家保护,帮助政府和社会认识到非遗的意义;第三,很多城市建立了“非遗”保护的博物馆。
“非遗保护最重要的是传承人的保护。”冯骥才说,因为有很多“非遗”是口传心授的,文化传承人没了,“非遗”就断绝了。一代一代怎么往下传是问题的关键。很多地方把“非遗”保护放进了当地中小学教育,比如广西的天琴、福建泉州的南音、天津的杨柳青年画等。
“有些‘非遗’可以进入市场,但一定要有专家指导,进入市场不能失去自己。”冯骥才说,“非遗”保护要倡导科学保护,保护是为了传承。进入市场有几个东西不能丢,第一是地域性,第二不能盲目产业化。
朝戈金认为,从当下来看,“非遗”保护的主要责任在政府,但是从深层次和长期角度看,责任在公众和社会。“一个社会的成熟程度和文明程度,表现在公众对文化活动的广泛参与和保护上。”
调查显示,74.6%的人认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责任主要在“政府”,12.5%的人认为“个人”应负主要责任,9.1%的人选择“公益组织”,2.4%的人选择“学校”。 记者 王聪聪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