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考试,心里就发毛,浑身不自在,或者说有点恐惧。早已离开了校园,不再面对形形色色的试卷,但在工作以后,单位也经常组织一些考试,虽然不是决定人生的大事,但是一听到考试,心情也是有些紧张。
这样的紧张心理,多半来自于学生时代,一次又一次的考试。记得有一次,期终考试考得不好,成绩没有及格,由于怕父母的责骂,就在回家的路上动了歪脑筋,把分数改成了及格,但假的终归是假的,字迹上可以看到蛛丝马迹,但相对于字迹,内心的表情更是无法更改,说话、眼神、脸色总是无情地泄露事情的真相,结果是可想而知的,比拿着不及格的成绩回家的后果还要糟糕。
考得不好,父母自然是不高兴的,老师的脸色也不会好看,对你这个学生的也会质疑,老师讲课都干什么去了?还有就是面对同学,考上第一名的不要说了,奖状和老师的夸奖、同学以及家长的羡慕一个都不能少。反过来说,倒数第一吧,什么都是你的不好。再说中间的吧,看到比你高一分都有胜利的喜悦,同样在高分同学哪里得到的灰败气息,必然是在比自己底一分的同学哪里找回来颜面。
再者,对人生最具重大意义的考试就是高考,看吧,每到6月7、8、9的日子,新闻播放关于高考的信息比比皆是,在实际生活里,高考决定不只是孩子一生的命运,甚至是一个家庭的命运。考上大学,家长比孩子的渴望更强烈,正是这样期望越大,而受到的冲击也是越大。我感觉每到这个时候,整个社会的情绪都浓缩在焦灼的考场上,人说“考场就是战场”,也许就是这样的意义。
知识改变命运,还是高考决定命运?我曾经听说一个人,为了高考复习了五、六年,在他眼里考上大学就是唯一的出路。年少的人,头发熬白了不说,连一个家庭都深陷贫困的境地,父母都是地道的农民,种地没有多少收入,而他的弟弟、妹妹,因此小学都没有读完。对于每个人都有平等享受教育的权力,但在一个家庭里,我就看到这样的不平等性,不自觉地让自己多了一种惧怕!我不知到在这个家庭里是在寻求着什么?孩子考上大学,父母就在人前抬起头做人,就有了一种身份,至于考上大学目的,以及对于孩子教育的意义就是跳出农门。究竟是怎样的一种思想在人们的心里是那么地坚强?其实,上大学说开了,就是一次享受高等教育的机会,并不能代表一个人获得了怎样的身份,像旧社会的举人,或者秀才什么的。
《范进中举》是清代吴敬梓杰出现实主义长篇讽刺小说《儒林外史》中极为精彩的篇章之一,通过描写范进参加乡试中了举人一事,运用夸张的手法生动地描绘了他那喜极而疯的形象,深刻地揭露了这个士人的丑恶灵魂,同时通过他的命运变化反映了世态的炎凉,以及封建社会后期知识分子及官绅的活动和精神面貌。如今的考公务员热、文凭热,热得是那样得难以想象。几千年过去了,但是根深帝喾的思想依然存在,就通过考试来实现人生的飞跃,犹如范进,从社会地层上升为上层。我依然感觉到,《范进中举》有着讽刺的意义!
本人曾经参加过很多次考试,记忆中有一次,监考老师发现一名考生作弊,并予以制止,但这位学生很蛮横,还威胁监考老师,我不知道这位考生考试是为了什么?是出于对知识的渴求,还是对于一张文凭的渴求?我参加过一所大学的成人教育,也就是拿文凭的那种,平时上课的时候,也就是几十个学生,可我也发现这样一个现象,就是面孔有变化,人数没有多少变化,就是说今天这个学生去,明天那个学生去。在考试复习阶段的时候,突然来了很多人,我发现原来教室变小了,大家都复印复习资料,几乎人手一份,附近的复印店里忙得不亦乐乎。在考试的时候人基本都来了,可以不来听课,可以不来复习,但不能不来考试。考试的时候也是手拿资料能抄就抄。作为成年人要工作、照顾家庭,的确不能如学生一样学习,但至少是有些收获的吧!但事实上这样的文凭无异于买的,只是比买来的冠冕堂皇些。
相关阅读
考试
时间:2010-08-31 16:58来源:未知 www.yunhepan.com
上一篇:大学“绑架”了大学生
下一篇:在农村,有些事没法解释
济宁运河畔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来源于注明来“源于:运河畔或www.yunhepan.com”版权均属运河畔网所有,其他媒体可以转载,且需注明“来源运河畔网”
②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济宁运河畔,济宁信息港)”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全网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