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如近日,哈尔滨市风*华*小学学生、家长,到省政府请愿。原因还是毕业生分配不公平、不合理。这次事件就是教导部门以个体利益为出发点制定政策,进而产生的抵触。
这也阐明,在取消民办公助、择校生收费的最后一年,问题集中体现出来,简略说,就是几个方面都不满意。
1.原有收择校生学校内教师不满意。转成公立,取消择校费,收益确定降落,没有竞争,不参考升学率,积极性必受影响。现在,以公办身份,在私立校教课的可能性消散。
2.教导局不满意。比如,哈尔滨最好初中之一的风*华中学,本来和风*华小学,都是83年的厂办校,90年代初,教改后,发展迅速,名气渐大,便成立“建华学校”收择校生,收费以建华名义收,师资是风华师资。“良性循环”后,学生、家长趋之若鹜,生源不断,竟形成以校养厂情况。08年划归市教导局后,其工厂只能收取房屋租金(初中部在03年租用风华厂办公楼上课),而大部分收益被教导主管部门获得。现在,3年过渡期已到,取消择校费,这么大一块肥肉没了,岂不心疼。
3.家长不满意。十几年形成的强者恒强、优越劣汰的成果是,像第52中学这样公办校,生源逐渐减少,学风极其不良!教学条件愈加简陋,现在竟还是室外厕所,冬天供暖也没保障。稍微有点才能家长,为了孩子未来,就把孩子送收费学校学习。像今年风华小学毕业生,5年择校费也交完,却和原公立小学生一样对口到52中学上课(说明为配备原风华教师,期间,懂得到,官员说明时自己都感到可笑),家长心里岂能平衡。
4.在校生不满意。免试升初中后,教师义务心、积极性,让学生、家长忧心忡忡。
5.政府不满意。一个月内多所学校产生家长学生上访事件,让政府疲于应对!
当然有不满意就会有高兴的。私立学校就是最大受益者。比如哈市工业大学附中(也是原以公办民助名义设立的公办学校,这次教转变为纯私立),初中新生入取率竟然是5%,比考大学还低!然而,这次教改就是要把教导变为公益性质,这岂不是违背初衷!?
总之,这次教改,没有考虑学生个体认知才能的差别,放弃因材施教原则。好比让中国孩子和同龄的英国孩子学汉语---牛顿来了头一年也就是个中等生。改革虽然说不会有十全十美的计划,但是,每一个渺小的疏漏,反应到学生身上,就是一个孩子一生前途问题。
真心盼望这批孩子不会成为教改过渡时代失败的受害者!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