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是,古籍保护经费拮据,并不是“师大馆”一家面临的难题。
按国家标准,古籍应存放在温度16摄氏度至20摄氏度、湿度40%至60%之内的环境中。但在“省图”,目前只有古籍善本能够享受到空调和除湿机设备的“关照”,具有恒温恒湿的保存条件。
8月中旬,长沙持续35摄氏度以上高温。 就普通古籍与文献的保存,记者跟随2家图书馆工作人员,亲身感受了藏书库的环境。当室外37摄氏度高温,书库内的温度却达到了39摄氏度。因害怕光照,许多窗户还被工作人员用牛皮纸封了起来。工作人员在库房之中只能用蒲扇散热,连电风扇也不敢开,怕风损坏古籍。不过5分钟,记者已全身汗湿。
“省图”历史文献部主任刘微介绍:“早在上世纪80年代,书库整栋楼内就铺设了空调管道,可空调开了一周,发现实在负担不起。仅启动善本书库的恒温恒湿设备,1天就需540元,1年的电费就是20万元左右。鉴于此,善本书库的空调每天只能开8小时。如果把其他8个书库都打开,费用太高。现在除了善本书,对其他古籍只能采取很古老的保存方式,如把窗户用牛皮纸封上防高温,把书柜用箱子垫高防湿等。
书的寿命与纸张本身的质量密切相关,也和存放环境息息相关,温湿度是直接影响古籍寿命最重要的因素之一,不适宜的温湿度,不仅会直接导致古籍的损坏,而且还会加剧光、灰尘、氧化性气体、酸、虫霉等因素的破坏作用。
最“要命”的是,长沙属于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夏季日平均气温在30摄氏度以上的有85天之多,长沙4月份的湿度平均在84%左右,在没有温湿度控制设备的书库里,古籍1年中有三分之一的时间承受着高温高湿的侵扰。
危!
“民国”断层,数年即现
相较于宋元明清时期的文献,民国书刊最为“年轻”,学术界甚至不把它们归入古籍。但这些“年轻”的文献却由于“先天不足”,比古籍文献更加速趋近“死亡”。
专家认为,影响纸张寿命最重要的因素有二:一是造纸时采用的原材料;二是纸张本身的酸碱度。
刘微介绍,中国传统纸张有“纸寿千年”之说。主要是因为古代造纸在选料上多用麻或者植物的韧皮纤维,工艺也以手工为主,这样造出来的纸张一般为中性或偏碱,即便是遇到空气中的酸性物质腐蚀,依然能保存相当长时间。
而民国正是手工造纸向近代机械造纸过渡的时期,造纸材料混杂,机械造纸制浆工艺落后,文献用纸多为机械磨木浆纸和酸性化学浆纸,纸张酸性强,质量差,保存期短。
另外,民国图书的装帧形式多数是洋装书,由于当时的装帧工艺还很落后,在使用过程中也很容易造成破损。根据研究,民国普通报纸的保存寿命一般为50至100年,图书的保存寿命为100至200年。
记者在“省图”民国文献库看到,许多纸张已发黄变脆,严重的已经散成一堆,无法装订。有的甚至因虫蛀,偌大个洞穿越了书本的好些页。一些报纸经手指轻轻触碰,纸张上的碎屑就像酥饼渣一样往下掉。刘微指着书架上的民国报纸说:“如果还不加以保护,没有可行的新技术诞生,不到50年,它们就只能‘横尸’书架了!”
雷树德说:“目前对民国时期文献的价值,社会上普遍认识不足。以为年代相隔不久,价值不大。实际上,民国时期是政治、经济、文化发生重大变革的年代,新旧、中西各种社会思潮在这一时期汇聚、碰撞,形成了社会转型时期特殊的文化景观。民国时期的文献是一批极为重要的文献,其思想文化价值不在善本古籍之下。”
罗益群介绍,由于政治运动和意识形态的原因,一些图书馆都曾主动清理销毁过一些民国文献,比如蒋介石、戴季陶、胡适的著作等,使得民国文献由于非自然原因消失了很多。
据“省图”工作人员介绍,“省图”所藏的曾国藩湘军文献、谭嗣同改良文献、蔡锷民主革命文献等相当丰富。“毛泽东著作共有2600多种,特别是民国时出版的著作,很全,甚至有上世纪20年代的。”“但这些珍贵的文献正面临着加速损毁的严峻现实,若干年后,我们的后人也许能看到甲骨文、敦煌遗书,却看不到民国时期的书刊。中国文献历史有出现‘民国断层’的危险。”雷树德说。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