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护民国文献,改善古旧文献存放环境,既是当务之急,也是重要环节。安装空调设备,使书库保持恒温恒湿;装置空气过滤器,防止有害气体侵害书籍等,都是延续其寿命的有效方法。但就目前‘省图’的馆舍和经费状况而言,都还不具备上述存放条件。”刘微无奈地告诉记者。
“省图”目前还是采取了一些措施来抢救这些岌岌可危的民国文献,如用“缩微”技术拍摄了一部分报纸和珍贵书籍制成缩微品。但刘微说:“这其中大多是报纸,书籍只是极少的一部分,仅1000余册。”记者了解到,现在,民国书籍与报纸出于保护原因,“省图”基本不外借,只借阅缩微品;如果没有缩微品,又确属特殊原因,也只能采取拍摄原书的方式阅读。
“缩微品数量少,一部分是成本原因,更重要的是,业界认为缩微拍摄书籍,对书本会造成二次伤害。‘省图’目前已部分停止对民国书籍的缩微拍摄。”雷树德说。
不过,雷树德提出,民国书籍的版本价值不大,要加紧把内容复制下来,这比保护文献本身更刻不容缓。刘微笑称:这其实是无奈之举,在保护不了“肉身”的情况下,只能尽力保存其“灵魂”了。
雷树德说,一些发达地区的图书馆采用脱酸技术,能够降低纸内的含酸量,有效延长古旧文献寿命。“可是,脱酸处理的成本很高,每页需要0.5至1元。”如此高的成本,在“省图”现有条件下并不可行。“而且,对于全册书来说,效果也并不理想。”
雷树德还谈到一种古籍保护技术——“真空镀膜”,可有效将水分、空气与书本隔绝,但成本更加昂贵。
囧!
良工稀缺,故物宁存
作为这些珍贵古旧文献的守护者,罗益群忧心忡忡。“现存下来的古旧文献,都是经历战争劫难、政治运动、自然损毁而保存下来的,已经很不容易了。时间越往后,保护难度越大。”
“师大馆”早年将这些古旧文献的栖息地,由普通书架全部换成了防虫的樟木柜。但保存环境还是不能令人满意,如没有恒温恒湿的空调,防盗系统也不是很精密。有几次,甚至老鼠在里面跑也报警了……
更令人头疼的是,古旧文献的修复人才匮乏!
作为一个省级图书馆,目前“省图”的专门修复人员只有3个;“师大馆”只有2个,其中1个退休5年了依然返聘在岗,目前,馆里已选送1名本科生和1名研究生去中山大学专门学习古籍修复。此外,我省多数图书馆根本没有配备修复人员。
罗益群说,多年来图书馆修书的技术人员待遇低,基本和仓库管理员相同;且长年需与药物打交道,对身体多多少少有害。现在学历高的毕业生,根本对这个工作提不起兴趣。而且,作为古籍修复人员,实际上需要很高的专业水准,如要对各个朝代的纸张生产、图书版式、字体都要有很清楚的了解;就修复技术来说,很多要靠师傅“手口相传”,靠自己的悟性,如果没有过硬的修复技术,或者不能专心致志,抑或修书时心情不好,甚至可能把书“修死”—— 拼错 、修得太厚,甚至越修虫越吃。
现在,业界的古籍修复人员本来就不多,而各个馆内修复人员的业务交流也几乎没有展开,因活动需要费用,多数馆内没有这笔经费,造成好的技术也不能交流。
无奈的结果是,“不遇良工,宁存故物”,由于修书人员匮乏和修复技术原始,现在国内业界,很多主张封存不动,待有新技术出来再进行修复。
但现实状况是,目前全国现存的3000万册古籍文献中,有三分之一亟待修复!
刘微介绍,国外图书馆对古籍修复十分重视,要求也非常严格。只有拥有过硬的专业知识和相应的知识背景,才能从事这一工作。古籍修复往往是独立于图书馆之外的商业行为。即由公共图书馆出钱,聘请专门的书籍修复公司进行修复和维护,使古籍在市场手段中得到了有效的修复与保护。
而在我国,对古籍的重视并未达到一定高度,甚至为修护和保养古籍生产专业设备的企业都很少。罗益群认为,当前较为可行的方式是,省内“省图”、“师大馆”之类的古籍大馆联合起来,成立一个修复中心,共享古籍修复技术、人员与设备,相关部门与单位拨出专项经费支持中心运作,省内所有古籍收藏单位或个人均可将古籍送往中心进行修复。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