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段子”风行的社会土壤
首都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赵丰:尽管多年前我国就有处所尝试将“黄段子”列入性骚扰一类,欲把持和进行惩戒,但见效微乎其微。为啥“黄段子”这么有市场呢?“黄段子”风行的社会土壤是什么?爱好“黄段子”又反应了人类怎样的心态?
一是性心理宣泄。长期的封建时代所遗留下来的对性心理的压抑与否定,会使人们有性解放的渴望,潜意识里有对性自由的寻求,传播从手机短信上、书报上、群众的笑谈中得到的黄段子,也是对性心理的一种宣泄。二是情感放松的快活。现实工作与生活节奏快,人们蒙受诸多方面的心理压力,也会自然地寻找各种方法来宣泄紧张情感。三是交友的需要。大家在一起相聚时,在饭桌上,一些人说些黄段子,逗得大家哈哈大笑,活泼了气氛。朋友间发黄段子,则表现彼此关系很近。
总的说来,“黄段子”体现的是趣味的低俗。
施展“红段子”效应要注意四个“谨防”
重庆大学文学与消息传媒学院教授苟世祥:“红段子”的积极作用不问可知,但有必要在以下四个方面强化认识,让“红段子”负载的精力营养真正被群众接收,以使其真正施展实际效应。
谨防过度推重“技巧至上”。段子之所以能够在特定时代内广为传诵,深入人心,基本上在于其拥有深厚的群众基础,而这种基础的建立源于对社会思潮的准确把握。这提示我们,引领或占据舆论并不能仅靠媒介技巧的支撑或者传播数量的扩充,传播内容本身是否对受众具有吸引力和共鸣感至关重要。
谨防“ 红段子”唱高调,假大空。目前,一些“红段子”在歌颂幸福美好生活的同时,疏忽了对民生等现实问题的关注,高房价、收入差距、群体事件、事故灾害等信息被刻意回避;而“红段子”所提倡的各种社会公德和个人美德,缺乏与具体事例的联合,往往有“假大空”之嫌,难以引发持久性关注。“红段子”如果不能契合时下的社会思潮和群众的真实心理诉求,就不可能真正扮演好疏通民意、引领民风的重要角色,其实际意义和作用将有所折扣。
谨防“红段子”成为部分人的文字游戏和时尚体验。“红段子”兴盛一般是由行政部门发起,并依附公权利与通信部门的合作层层扩大,而底层大众、农村群体的参与度还没有被完整“开发”出来。长此以往,“红段子”难免成为“一部分人的游戏”。
谨防“红段子”现象导致“一刀切”、“一言堂”。尽管“红段子”包含励志短句、哲理箴言、警句良言、真情祝福、风趣小品等多种情势,但其基调一致,疏忽了当代社会的多元化特点及多视角解读社会舆情的方法,稍有不慎,可能造成“一刀切”、“一言堂”。
大道不通,小道畅通
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会副秘书长马克:段子良莠不齐,不好笼统断定其正面与负面作用。除了“黄段子”,一般传播广的都较深入或较真实地反应了社会生态和舆情。段子在若干方面与过去常讲的“小道消息”类似,差别在于段子比较少见具体消息,多是对社会生态的概括性描写。这种情况实际上与公开场合正常表达受种种限制有关,所谓“大道不通,小道畅通”是也。如果说公开场合“假大空”风行,段子则往往真实地反应了人们的见解。
对段子的监管,我认为重点在“黄段子”,但必须防止滥用权利、以主观好恶或断定为标准,侵犯国民权利的行动。至于“红段子”,如果确实广泛传播(自愿而非把持),必定是好段子,但切忌人为把持。至于官场风行的段子,要害在于什么内容。“黄段子”确定污染了政治生态,反应了官员的无聊和无所事事(不消除有舒缓压力的因素)。如果官场治理改良了,这类段子也难以风行。
对负面段子政府要监管有道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社会发展研究中心主任乔新生:言论自由、表达自由是现代文明社会国民的基础权利。假如不容许国民自由表达自己的看法,他们就会把表达的激动转化为恼怒的情感。所以,现代文明国家无不赋予国民“不服从”的权利,容许他们通过自由表达、通过游行集会结社示威,在现实生活中表达他们的看法。事实证明,越是想要禁锢人们的思想,全部社会就越容易产活泼荡;政府干涉国民表达的权利,必定会导致社会抵触升级。尊重国民的表达权利,包含采用移动电话短信息的方法表达看法的权利,有利于舒缓民怨,营造和谐社会。不要把发展健康文化寄盼望于信息过滤软件,因为技巧软件只能消极应对,只有充分尊重每一个人的表达权利,通过科学的监管,正确地领导,才干逐渐转变虚拟社会的风气。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