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段子风行,“段子文化”蔚然成风。黄段子、灰段子、红段子……亲友聚会、公差会议、手机短信、QQ电邮,都成为段子的表现场合。同事、老乡、高低级之间、朋友之间、甚至恋人之间,交换都少不了段子。国民论坛调查显示,段子不仅在一般大众,中风行,也越来越得到公务员的认同,很多相当级别的官员也爱好“段子来往”:接收调查的专家、公务员、公司白领和大学生四类群体中,干部群体收发段子的比例明显高于其他群体,近四成干部选择“五到六成”。
为何越来越多的人津津乐道于手机段子?“段子来往”为何越来越风行?将产生怎样的影响?我们又该怎样看待“段子”承载的世情百态?
>>>总体分析
“段子”是舆情放大镜
中山大学文化研究所所长李宗桂:在“段子文化”方兴未艾的今天,分析“段子文化”所蕴含的社会舆情和价值取向,便成为当今文化建设题中应有之义。在我看来,“段子文化”的呈现,是价值多元的表现,是社会环境宽松、人们心态宽厚、价值取向宽容的成果;是人们文化发明积极性的表现,是文化产品不够多样、不够丰富的成果;“段子文化”的呈现,体现了当今的社会心理,反应着当今的社会思潮,承载着复杂的价值取向。
“红段子”反应了健康的社会心理,代表着社会主流价值观,体现着当今的时代精力。“黄段子”反应的是不健康甚至颓废的心理,寻求畸形的心理满足,表达着低下的品位和异常的价值取向。“ 灰段子”反应的是种种不满、抑郁乃至愤懑,反应了人们对社会公平正义的渴求,以及对于自身力量弱小的无奈,体现了草根阶层在精力和心理上的困顿,对健康的社会现象的召唤。“灰段子”反应的社会心理十分复杂,既有不健康的消极的方面,也有从反面增进社会经济文化健康发展的一面。“灰段子”创制者和传播者们的价值取向,总体上讲有相当的合理之处,只是需要用“红段子”创制者和传播者的价值取向加以领导。
在“段子”蓬勃发展的当下,我们应当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系统引领“段子文化”的建设,使作为亚文化的“段子文化”自觉附属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系统的主流文化。应当抵制“黄段子”,扬弃(转化)“灰段子”,光大“红段子”,为形成健康的社会心理,积极向上的价值取向而努力。
南开大学社会心理学系管健、乐国安:手机段子作为一种文化现象,其影响力不可小觑。美国社会学家科瑟尔应用“社会安全阀”的概念来强调解决社会冲突的手段,包含要为社会或群体成员供给正当渠道以便将其不满情感予以宣泄和打消。中国古代讲“防民之口甚于防川”就是这个道理。这样来看,手机段子也可以看作社会问题的线索,帮助我们懂得人们的关注焦点和价值取向;可以看作是舆情的反应,是较多群众对于社会中各种现象、问题所表达的信心、态度、看法、情感的浮现。手机段子应被看作是舆情的放大镜,放大了主流价值和文化导向中的问题,甚至是病灶所在。
>>>深入解剖
“灰段子”是大众情感的特别表达渠道
中央社会主义学院马克思主义理论教研部副主任、教授陶东风:最富有中国特点的手机段子,大概要数那些与政治、不良社会现象相干,鞭挞时弊的段子,有人称之为 “灰段子”。这类段子有以下几个特点:首先是揭穿社会弊病,反应社会风气,表达民风、民情、民怨,可以说是社会问题与大众心理的晴雨表。第二,把矛头指向平时不敢得罪的领导,爱好拿有权有势的人开涮,不会拿老百姓开心,在这个意义上,它是冒犯权利的一种特别方法。第三,这类段子爱好夸张,有时不免以偏概全。第四,段子的语言作风句式简短整齐,语言朴素通俗、大众化、口语化,通常讲究对仗押韵,读起来朗朗上口,易于记诵。第五,大多数段子都极富民间智慧。
可以说,“灰段子”是中国式政治文化的典范表现情势,也是大众政治情感、政治智慧的特别表达渠道。它们与见诸主流媒体的政治话语的最大不同,就在于其非官方的性质。它们大都涉及当下社会中人们关心的问题,内容大都有些敏感,谈论的常常是主流媒体不便谈论的话题,用的也是更加低俗更加平民化的民间语体。主流媒体在很多重大现实问题上的沉默正好是政治短信生长繁衍的土壤,而人们心中对现实的不满是它的心理基础。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