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老子《道德经》中的一句话,简略的说就是:你想达到中等程度,那么你的目标就要在上等程度;因为事实是:你的目标定到100%,实际上你能达到的往往在它之下,所以只能拔高。
初听这句话是在一个电视节目中,记者采访青衣名家史依鸿。也不知是因极爱史依鸿而爱上这句话还是相反。当时只感到,这淡淡八字和那采访中从容淡泊的女子是极相配。她主动说的话并不多,大多是在记者的发问中作答,朴素简略,并不形容也不慨叹。无论是那台上青衣名角的艳丽,还是初为刀马旦时的艰辛,她都无有赘述。看似极不关心粉丝与八卦者的利益,却让人在那坦诚谦虚却内敛含蓄的态度中,感受到了一种属于寻求者的沉淀。
寻求在大多数时候都是个动词,汲汲于世,孜孜以求。但在另一些时候,一些更高、更深的层次时,寻求却变成一个静词,它需要人真正的潜心深爱,以淡泊物质名利,以十年磨一剑的宽容和执着去守望,默默地坚忍的努力。
寻求在我们更年轻、更小的时候是一盏长大的明灯,以此为目标去成长、去学习。而的确也有很多人矢志不移地一直朝此努力,最后得以进入那特有的学问圈子或者说行业金字塔。但是更多的是半途就打了退堂鼓,或者满足于已有的而停止不前。而即使进入了那个圈子,能走到研究中心的又有几个?能踏着前人的研究成果持续向前的又有几个?
人生短暂固然是一个原因,还来不及消化已有的知识与经验,思索与探究那些未解之迷就已经迎来了生命的尽头,使得思想成果无法做到完整的传承。而另一个原因,比逝世神更了不起的,恐怕是那日复一日的庸俗生活。它消磨掉日渐疲软、开端停留、开端享受的“寻求”。
这就是寻求的宿命,逃不开的,从古至今的宿命。在人的一生中,它似乎总是只有短暂的寿命。
因此古人只能劝诫后人:取法乎上,得乎其中。
既然终极寻求在主观或客观上都很难达到,那么只好将它悬挂于高处,时时瞻仰,诚惶诚恐,不敢懈怠,脚踏实地,潜心努力。
相关阅读
全网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