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金起源有点窘单打独斗已过时
中国民乐发展亟待联手破“局”
中国民乐的日子不好过。这是日前举办的 “京沪民乐双城记”专题研究会上,几代民乐人的共同感受。上海民族乐团和中国广播民族乐团数十年团史上的首度“握手”同台,在用高深艺术水准激动东艺两千观众的同时,国乐之生存、发展不尽如人意的现状,更被社会广泛关注。京沪民乐人广泛认为,作为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中国民乐的发展近年来相对于其他艺术显得滞后。面对困境,各地民族乐团再靠单打独斗,不联手寻求突破,就难以走上可持续发展之路。
资金掣肘,生存很艰巨
如今,处所性交响乐团四处巡演都打“飞的”,民乐的国家级大团却是坐火车来沪献演,从中折射出中国民乐当今生存的窘迫。中国广播民族乐团副团长张高翔说,我们的日子已经算好过的了,你看看各处所团,才过得真叫难。据悉,目前国内民族乐团的办团经费广泛不足,“作品委约、租场运作、推介新人、策划音乐季,弄到后来都是一个经费的问题啊! ”上音声乐系主任王建民说。
曾经屡屡远行欧美为中国音乐挣足面子的民乐,在国内的生存之“窘”少为人知。“现在还有很多人认为民乐就是演演老曲子,需要什么钱?他们舍得投入几十万几百万置办一件西洋乐器,却认为民乐乐器不需要那么多置办费。还有就是对民乐是否像交响乐一样建立自己的管理模式、推出演出季器重度不够。 ”中国广播民族乐团指挥张列指出,有着长久历史、底蕴风貌各异的各地老牌民乐团生存这样艰苦,却还有一些处所不断在为筹建文化大省、大市而建立新团,他们的投入都缺乏一贯性,对于发展没有长远的计划,这种盲目投入值得担心。
单打独斗,模式已过时
京沪民乐人呼吁,中国的民乐团需走职业化道路,在专业、高效的管理模式下,解决资金起源、市场运作、演出季推行、建立曲目库等要害问题。与香港中乐团这样的国内乐团中的特例(每年办团经费9000万港元)相比,目前各地民乐团之生存窘困、建制不齐、曲目奇缺、难登“大堂”、难推新人,已经阻碍了这门艺术的发展,急切需要引起各方器重。他们认为,可以研究西洋乐团以及国内走在改制前列的港台民乐团的经验,摸索合适各地民乐发展的职业化、正规化发展模式。
王甫建、张高翔等专家认为,国内民族乐团创作资源、演奏资源和市场资源的综合利用,远景、潜力可期,京沪之间,各地之间都应当探寻民乐团之间合作发展的模式。就拿最缺乏的作品来说,一个团的力量有限,能否大家一起建立一个共同委约机制共享所有作品?每个团都有一片市场,但圈定一个区域发展又会引起观众审美疲劳。那么,中国广播民族乐团积累起的一套市场证明很好的曲目,以后能否交给上海民族乐团演?而上海的《大音华章》《锦绣中华》等音乐会能否跨区域让北方的乐团来演?还有各地的新人,也可以通过互相流动,共同推向市场。只有各地民族乐团深度“撞击”,同舟共济,才会对中国当代民乐的发展产生积极推力。
短评
穷则思变
在“京沪民乐双城记”发展专题研究会上,没有肉麻的吹捧和空话,最令人难忘的是破解困局的诚恳与信心。与时下不少研究“专家关门开会”相比,京沪乐团的许多演奏员联合排练后自发赶过来,把小小会议室差点“撑破”。他们渴望寻求前途的眼神,显示出民乐生存到了一个要害时刻。
曾经,民族音符芳香四溢,现在则在各种艺术、娱乐样式的冲击下,在职业化管理、运营的长久缺位下,民乐团容颜渐“老”,以至于有质量的生存成了难题。这次,申城民乐界借着力邀京城国家级大团来沪交换之机,谋求联合探讨、破解当代民乐发展之命题,有许多新的想法、策略、意向,就在这时隔44年的首度互动交换中酝酿。上海民族乐团团长王甫建一句“当今做民乐,必定要有信仰”,引起了同样有着“破局难”的院团长们和演员们的强烈共鸣。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