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接洽上青岛观众王先生,他表现,新《红楼梦》“打破了我心目中对《红楼梦》的等待”,“就从黛玉这个角色来说吧,肥瘦不管,形似不似也不管,神一点也不似啊!很奇怪导演从演员的哪一点看出黛玉的神?是眉目之间?还是周身散发的气质?”对剧中大批呈现的旁白,王小姐说:“心理运动用旁白,介绍一个人去哪儿了干吗也用旁白?旁白太多只会人为地放大错误吧,本来没那么多错误,可是旁白和画面的不搭反而把错误放大。”王小姐分析说:“导演可能对这部戏不是很有底气,所以才用了那么多附加的东西。或许她盼望尊重原著可以少些质疑,没想到用得不好反而让质疑声更响亮。”
宽容
江浙观众:
反正没看过旧版
《红楼梦》的故事产生在金陵,也许是地区相近的缘故,江浙一带的观众对新《红楼梦》比较宽容。
来自南京的姚小姐告诉本报记者:“挺想看新《红楼梦》,必定会追。”1987版《红楼梦》看过吗?姚小姐笑说:“1987年,我才2岁。我的朋友们,85后、90后,也有很多没看过旧版的。虽然我们都看过小说,但毕竟没有影视剧来得直接。所以,还是追看新版吧。”
张小姐也感到新《红楼梦》“还不错”,“刚开端感到挺雷,现在看习惯了,感到硬件豪华,制作精良,画面唯美,只是演员太年轻,没有演出神韵。”
上海观众吴先生则责备网友对新《红楼梦》太苛刻:“我和朋友们都感到还可以啊,现在每个新剧出来大家先一轮痛骂,有些过了。”他认为,虽然1987版很经典,但如果现在把那个版本重新拿出来看,也未必能看下去。至于网友质疑“黛玉太胖”,吴先生说:“刚开端看是有点不适应,可多看几集之后感到还不错,文艺腔比较足。”
记者观感
李少红,你看过原著吗?
记得《大明宫词》播出的时候,李少红导演的那种华丽舞台风曾让观众热议过一阵,但总体来说该剧还是获得了观众的确定。如今看到新《红楼梦》,不少观众自然会想起《大明宫词》、《橘子红了》,因为新《红楼梦》确实是一部“很李少红”的作品——色调偏深、节奏偏慢、画面偏柔和。但是,新《红楼梦》并未获得观众认可。原因很简略,太平公主的故事可以戏说,秀禾和容耀辉的生活本来就是虚构,但《红楼梦》有大名鼎鼎的原著小说,况且还有1987版这座“高山”。
明知不可为而为之,从这点来说,李少红勇气可嘉。可是,仅有勇气是不够的,还得有诚意和对这部小说的热爱。问题是,从电视剧中笔者既没看出“诚意”,也没感受到“热爱”,难怪有观众说很想问问李少红,“你看过原著吗”——如果对《红楼梦》有深入懂得,李少红大概就不会把贾链“找个清俊的小厮出火”改成拔火罐,也不会让文艺青年林黛玉逝世后还裸露半身。
在广州被记者围追堵截的时候,李少红对记者一直抱着疏远、防备的态度,先是中途生硬中断采访闪人,而后在发布会上更是“借尿遁”,一去无踪影。李少红或许感到自己遭遇漫天质疑很委屈,但观众在看到一部跟自己想象完整不符的作品,那种浪费时间、浪费等待的委屈,难道也不该诉说吗?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