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视率调查和应用中存在的种种漏洞,为造假行动供给了可乘之机。另一方面,仅有收视率这一电视行业的“通用货币”,也加剧了电视发展的商业化趋势和低俗化风险。
收视率这一“通行货币”,如何不“失真”,从而更好地作为评价指标,更成为领导电视行业健康发展的风向标呢?
让第三方修补“一家独大”之忧
虽然收视率调查市场“一家独大”的现象在其他国家也存在,但很多业内人士和专家指出,国外往往有一个强盛的第三方监督机构来制衡“一家独大”。而这恰恰是中国的收视率调查和应用过程中缺失的部分。
据央视—索福瑞副总经理郑维东介绍,为保持收视率数据的客观公平,该公司已经组建了由电视台和广告公司构成的客户代表委员会,通过定期举办会议,对数据的收集统计流程进行监督。
不过,也有业内人士指出,该委员会还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第三方,调查公司的操作流程和电视台、广告商对数据的应用,也还不够透明。
“真正的第三方,应当既不是政府,也不是调查机构,而是由政府部门推动,甚至设立必定的行业调查基金,组织包含数据应用者、电视观众、调查公司代表组成的用户委员会,即所谓互换第三方,对收集数据的流程是否客观公平、应用数据的过程是否科学真实,进行全面评估和监督。”国家广电总局发展中心信息研究所副所长李岚说。
据懂得,尼尔森在美国就曾因对某少数族裔投入样本过少,违背了美国“媒介视听率评议会”的相干规定而陷入司法纠纷。美国国会众议院也曾因为尼尔森的视听率调查受到人们质疑而专门举办听证会,让调查机构相干人员与大众,面对面。“这种质疑是在帮助行业健康成长,督促它改良质量,接收监督机制的束缚。”中国传媒大学受众研究中心主任刘燕南说。
让“挖样本”的人不敢想、不敢做
事实上,不管是索福瑞,还是尼尔森,都不断提示客户,收视率只是衡量某个频道或者栏目受欢迎程度的重要标准之一,绝对不可能成为100%的断定标准。“收视率只是工具,本身无所谓善恶,而在于它的应用者,对收视率是恰用、善用,还是误用、滥用。”刘燕南说。
“我们反对惟经济效益至上的观点,也反对收视率就是万恶之源的观点。”一位多年在电视台工作的人士表现,收视率在增进电视台经营发展、电视节目质量进步上施展的作用不可否定。“难题在于,你如何拿捏这个标准。业内人士如何自律,如何确保不走偏?”
北京大学教授彭吉象表现,收视率调查能够反应观众人数多寡,却无法阐明观众对节目标爱好和评价,无法断定观众是“边骂边看”还是“赏心悦目”,而收视率也受时段、编排等多种因素的影响,仅凭收视率的高低并不能断定节目质量优劣。
在中国传媒大学受众研究中心对全国21家省级电视台和省会城市电视台的深度访谈中,超过1/3的受访者提出“盼望加强数据分析”、“接洽节目时段和对象进行分析”、“供给深度报告”等请求。刘燕南认为,“缺乏对原始数据的接收、消化并联合相干因素进行分析研究,影响了收视率的有效反馈,也无助于人们对电视市场的基础把握和正确决策,还造成了社会投入的宏大浪费。”
对收视率的认识和应用欠缺科学性,导致了当前“挖样本”、收视率造假等行动的频频产生。不少专家表现,要转变目前的情况,在努力培养业界和大众,对收视率的正确认识以外,更要加快建立健全相应的行业法规,明白相应的惩戒措施,让收视率调查能够有法可依。
此外,一位电视台从业人士也指出,收视调查公司是数据管理者也是数据生产者,样本信息的保密,防备样本户受干扰,杜绝数据作假现象,也是应当承担的社会义务。“加强调查机构预警机制和数据用户行业自律,也是增进科学应用收视率的重要道路。”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