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玉之貌,乃跻身于魏晋之风美男排行前两名,但如此容貌出众之大帅哥,古代历史上竟没有只言片语描写他容貌如何惊于天人,艳压群闲。对,倘若要形容他,那么,他是艳丽的,那光芒胜过女子的妖娆而艳压群芳,刺眼,人仰而望之。“高山流水,景行行止。”自然之姿,溢于言表。即使史载没有太多的文墨刻画他,但他留于后世的,那风华绝代的才干远远胜过他妖冶的美貌!!!
宋玉,与唐勒、景差同时,大约生于屈原沉江前后,逝世于楚亡之际。虽不是屈原的受业弟子,但他非常景仰屈原,在文学创作上师承屈原的作风,却又别出心裁,另立门户。“悲秋”,便是宋玉赋的特点之一。他是寒门素族的贫士,为了谋求前途和报效君国,曾经离乡背井远适京都等地。几经周折,百般营求,当过楚王左右的文学侍臣。虽然官卑职小,但凭着他那超群的才力,锋利的谈片,也曾一度博得楚王的赏识。谁知宦海风波,仕途曲折,他不为乱世所容,横遭奸佞谗害,而昏君信谗易怒,终于被黜失职,落魄江湖,潦倒毕生。他忠君爱国,始终盼望得到楚王的信任,以施展怀抱。但是,君门九重,忠悃难申。他忧国忧民,愤世嫉俗,却不能象屈原那样冒逝世谏诤;只是以“温柔敦厚”、“怨而不怒”的态度看待黑暗的现实与不幸的遭际。他托志芳洁,修身自好,宁肯穷处守高,也不同流合污以求显荣。他是一位报国无门、怀才不遇、宦途失意的文士。
在屈原强烈的光芒之下,是否还会有人记起这位曾经为了楚国而苦苦在水深火热中挣扎,奋力,只为了楚国那微弱的阳光与为明为暗的出日。
经历了两千多年岁月的洗礼,蓦然回想,人们是否还记起这位默默无闻地长眠于临澧浴溪河畔的宋大才子。岁月的风霜无情地剥蚀他的残碑断碣,久而久之,连宋玉的“玉”字那一点也含混难辨,致使当时便有人把宋玉墓误认为宋王墓。但六朝时代无名氏一首民歌却道出了真情:
年年四月菜花黄,黄花鱼儿朝宋王。
花开鱼儿来,花谢鱼儿去。
只道朝宋王,谁道朝宋玉。
连后人已识不出当初的名字,对于宋玉而言,是否为悲哀呢?又或许,他本来就不在乎,因为连带那最初的报效祖国之心,也被泯灭,那种深入骨髓的悲凉,我想,不胜于屈原吧!
而,后世之人,还是记住他,那些对后世有宏大影响的文赋,那些文学成就,真可谓开辟先河,文学史上永世盛开的残暴奇葩。
司马相如写《子虚》、《上林》等赋时,尚需摹仿宋玉《高唐赋》。
刘绍说:“屈宋逸步,莫之能追。”
李白说:“屈宋长逝,无堪与言。”
唐代爱国诗人杜甫曾感叹万端地咏叹:“摇落深知宋玉悲,风流儒雅亦吾师。怅望千秋一洒泪,萧条异代不同时。江山故宅空文藻,云雨荒台岂梦思?最是楚宫俱泯灭,舟人指导到今疑。”(《咏怀古迹》)诗句表达了他对宋玉的悼惜爱重之情,同时也概括了宋玉的身世、情志与艺术成绩。
晚唐李群玉自称:“宗师屈宋”。
宋代欧阳修甚至说道:“宋玉比屈原有出兰之色。”
一代忠臣,一代才子,赤子之心,日月可鉴,星辰可照,也不妄来此生一遭,文采风流,万古流放!
作此文章感怀宋玉,是以表心之所念,情之所寄!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