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林川的做法,显然偏离了职业化裸模之路。在大众,心目中,校长是他的职业,裸模却不是他的职业。即使说,杨林川一心为了教学,一心为了学生,想通过自己做裸模之举给学生传递对人体的正确审美,但囿于传统社会对于裸模的认识,裸模之举也最起码应当做到事先告诉,让学生自行选择:是接收还是放弃。
很多的时候,社会常常以现实代替艺术,以至于裸模受到必定的偏见。但在特定的情境中,又会以艺术代替现实,以至于有些行动艺术成为公共闹剧。其实,艺术归艺术,现实归现实,两者保持必定界限有益无害。以艺术代替现实,只会损害艺术。 乔杉
-观察
谁看到了炒作 谁看到了艺术
由于现在艺人为博宣传而勇敢出位的事情屡见不鲜,因而,也有人猜测杨林川此举是为炒学校或自己名声。杨林川对此显得颇不平:我不需要这样的名声!一句“ 我并非艺人,我也不需要这样的名声”的说法,恐怕很难打消猜忌情感,但是,无论如何,这都是一个有意思的事情:有些人看到了“炒作”,而当事者仅仅认为这是一次“道具”罢了,再直白地说就是“艺术”。
80多年前,即使在美术界内部呈现人体模特也是不可思议的事情;到了今天,“院长裸模” 是不是艺术不仅成了问题,相反,被一些人称之为“炒作”。这是时间倒流还是社会使然?是进步还是为难?或者是嘲讽呢?就笔者的见解,如果说新文化运动时代的裸体绘画艺术、裸体模特受到反对是一种文化观念冲突的话,那么,时下的“院长裸模”就不仅仅是个观念问题了,它折射着时代的隐秘,更见证了一个社会精力的苍白。
正如学者所说,裸体艺术是无关道德的。要知道,裸体艺术属于艺术层面,是作家表现艺术和心灵的一种造型情势,有高尚与低俗之分;而道德则是社会心理集体价值观的体现,是一种社会规范,被人为地分为好与坏,二者完整风马牛不相及。将二者扯上关系,在传统中国的特别语境下,大概是不足为奇,但是到了今天,依旧难逃非议的责备,恐怕就不仅仅是“裸模院长”一个人的问题了吧?
在一个眼球效应或制作噱头依旧有效的前提下,“院长裸模”或有被猜忌的“正确性”,但是,我们除了“炒作”的猜忌外,再也没有了真挚吗?若果真如此的话,“院长裸模”即使在“炒作”,又有问题吗?“院长裸模”:谁看到了“炒作”,谁看到了“艺术”? 朱四倍
由于预约的模特没有到场,南京中山文理学院院长、艺术家杨林川便亲自上阵,客串了一回“裸模”,此事近日经网络向平面媒体扩散后,引起了轩然大波。几经考虑后,杨林川接收了《扬子晚报》记者的专访,声明现场并无女学生,不知发帖的女学生何来,并表现自己对此事绝不懊悔,也绝非炒作。
这件事的看点有二,即“院长”和“裸模”。出于对艺术的执著,部分网友对院长的临时替补表现懂得与赞美;由于对院长大标准越位的困惑,部分网友质疑其炒作抑或是缺乏职业观念的莽撞行动;更有论者从这场争议窥见了社会精力的苍白……
-声音
恶意渲染不可饶恕
如果是出于对教授客串“裸模”感到好奇,且又年少无知,在网上发帖“报料”,或者手机失落,被人拣到,还可以懂得和谅解,但是,如果恶意渲染这件事,甚至当托儿,为炒作教授客串“裸模”发帖,则属于狗咬吕洞宾——不识好人心,不管是受谁的指使,都难以懂得和不可饶恕。因为,这种行动描黑了一个教授为“艺术献身”的可贵精力。
——粟海(公务员)
一笑而过足矣
画室里的故事,无论是“炒作”还是“被炒作”,只要不污了艺术本身,对之一笑而过就足矣。只是,为了画作的本身,画室里的故事还是少拿来炒作比较好。
——王玉初(职员)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