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为新版《红楼梦》深感遗憾
《红楼梦》原著,我从十余岁起就开端浏览,多年来把玩不绝,不知读了多少遍。87版电视剧《红楼梦》给我留下了深入印象,而新版电视剧《红楼梦》则从发布筹拍时就服从了“娱乐时代”的请求。首先是高调选秀,重要角色一再调换,姚笛从黛玉变为宝钗,最后出演王熙凤,如此个性迥异、特点鲜明的角色竟然任人挑拣,演谁都成,谁演都成。既如此,宝哥哥干吗还非林妹妹不娶啊,这才真是千红一哭,万艳同悲呢。这绝不是一个严谨的创作态度,我为李少红导演深感遗憾。
据称,新版电视剧《红楼梦》的卖点之一是“高度忠于原著”。至于应当忠于哪一本“原著”,不妨由红学专家来论证,站在普通观众的立场上看,新剧忠于原著的最大表现伎俩似乎就是旁白,这也是李少红导演的一贯做派,从《大明宫词》到《橘子红了》都如是。导演也许感到委屈,以前观众认可的作风,这次怎么就不买账呢,其实很好懂得,导演只是当局者迷罢了。当年《大明宫词》声情并茂的旁白确实令人耳目一新,而新版《红楼梦》却是新瓶装了陈醋,且旁白数量太滥,偶有施展,也让人啼笑皆非,这是为了有别于旧版而刻意求新的恶果。
导演说了,“为了明白易懂,我保持用旁白话外音。”可总不能让我们拿电视当“有声读物”吧,就算是读书,谁爱好读这随便删减、胡乱施展的书呢?其实剧组完整可以坦率一些,承认“演不足,旁白补”。
不得不提到剧中的一些硬伤,这也是号称“高度忠于原著”的剧作完整不应当呈现的常识性错误:黛玉进京,大家闺秀多次毫无遮挡地立在船头、码头;鸳鸯为三春通报时大喊“他们来了”,甩开帘子自己走进门,全然不顾后面的三个小姐;贾政的门人称贾政为“老世兄”,错得离谱;宝钗进贾府,原著中男眷女眷是离开两边拜见的,而新红剧中薛蟠则直接跟着薛姨妈进府,大大咧咧地在贾府闺阁穿行,姑娘媳妇都出来迎接,这是绝无可能的。看来李少红导演“忠诚原著”,实在也是藏拙,没底气,怕出错,可偏偏怕什么来什么,这些错误对《红楼梦》稍有把握的读者都不会犯的。
本来《红楼梦》可以说是古代的青春偶像剧,重要演员都要从少男少女中选,角色气质重于演技。但选角一开端就错位,更要依附导演启发锤炼,如果导演自身对作品的把握尚且有偏差,则罔论其他。广为观众诟病的铜钱造型、演员选用、旁白过多、无端快进、配乐诡异等问题,无不根源于此。
新版《红楼梦》有优点吗?答曰“有”,新剧画面华丽,场景宏大,远超旧版。然而美人无脑,表演无神,剧情无力,台词拗口。读者会否感到这样的批评有点耳熟?不错,这很容易让人想起另一位经常被拍砖的大导演张艺谋。不同的是,老谋子被拍砖仅限于他的商业片,他的艺术片还是被奉为经典。《红楼梦》呢,作为中国四大古典名著之一,谁要说不是冲着艺术片的路数去的,全国老百姓看没看过原著的都会跟你急。如果新版《红楼梦》的寻求就是娱乐和收视,“在推动普及《红楼梦》上做出贡献”,那我也就无话可说了。 (张永恒,国民日报海外版)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