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本报周末版上期刊发了记者采写的封面特稿《小三论坛横空降生挑衅传统价值观》,该文见报后,引发读者强烈关注,被国内众多媒体转载,由此在网络上发酵出一个火爆话题:当小三们纷纷从“地下”埋伏状态“浮出水面”之时,社会是否应重新对“小三”进行道德定义?本期,我们邀请到一批市内外著名人士,组织了一个圆桌讨论,盼望从心理动机、法律成果、社会义务等角度,对该话题进行多方位解读。
乱七八糟的纸上画不出爱的美景
记者:产生“小三现象”有哪些原因?
朱美云:小三现象成风,有其深入的社会、家庭、个人原因。个人因素里边重要有现实需要、情感需要和心理需要。
出于现实需要的小三比较功利。一些有权利的人容易有小三,那是因为小三明白那样可以省却很多年的奋斗,相比别人而言走了一条捷径。
情感需要则是两个人相爱,认为这个人最懂得、关心我,只要跟他在一起,此生足矣。心理需要就是一种崇拜、观赏,或者满足自己有些心理遗憾。女性多情感细腻,所以因为后两者原因卷入情感纠葛的,大有人在。
从社会原因来看,如今小三太多,是没有道德的谴责和束缚。曾经有一位研究生告诉我,本来寝室里有同学买名牌手表和服装,是当小三来的,大家对此见怪不怪。所以,束缚“小三现象”,必须个人、家庭、社会三方面联合。
记者:为什么拥有“小三”的男性比例,比女性大很多?
朱美云:这首先有生物学原因。男性的“多恋、泛爱情结”要多一些,有强烈的占领欲,而女人的“专一性”要强很多。
其次是社会性因素。进入父系社会后,男性占据统治地位,男人为主导。所以很多原配对小三没措施,那就是因为经济、地位等各方面对丈夫有较强的依附性,男强女弱。
40岁左右的男人,大多事业有成,因此想及时行乐,大致又有补偿、猎奇、攀比、自我满足等各种心理原因。还有60%的家庭,是因为性生活不和谐而呈现第三者。
记者:有人提出,“存在的即合理”,但小三的呈现,给家庭、社会造成的迫害也不小。
朱美云:小三现象的呈现,是一个严格的社会问题,至少直接影响到一个家庭的不和谐。但本质上来讲,“延迟性损害”最大的是小三自己,我称之为“小三悲剧”。
男人寻求的只是自我满足,绝大多数是打着爱的旗帜去寻求新鲜刺激,甚至只是为了欲的满足。男人多是在乎外在家庭、老人、孩子、社会等因素的,所以小三很难克服原配。如果没有替代成功,往往会感到自己被骗了,身心受到损害。即使千辛万苦成功了,需要面对很多人的责备,以及下一场的战斗、轮回,受到重复性的损害。
最重要的是,两个人的感到是产生在偷偷摸摸的基础上,而不是建立在正常的恋爱基础上,因此埋下很多后患。这好比恋爱本来应当是从一张白纸开端,但是在乱七八糟的纸上怎么也画不出好画。
但做小三的女子,往往认为自己才是对方的真爱。我就告诉她们:那好,我帮助你跟原配PK。但是对不起,下一个小三可能又来了。因此我对小三有个忠告:要服从婚姻规律。婚姻的难度本身很大,是一项很难经营的事业,需要两个人宽容、体谅、习惯和适应才会携手一生。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