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寺遗址发明的城、王级大墓、文字、铜器等考古成果,将中华文明的起源从以往认定的早至距今3700多年的二里头遗址提前到了距今4300多年的陶寺遗址,整整推前了500年。
喇家地震遗址
一碗面条陈述中华丽食
一个倒扣的陶碗,掀开一看,里面竟然还有吃剩的面条。是谁将这碗面条扔在了4000多年前的青海?喇家遗址为人们讲述了一个辛酸的故事:
4000年前的某一天,黄河边这座热烈的聚落突然埋入断层,来不及逃离的父母扑倒在地,将孩子紧紧护在怀中;正在吃饭的人将陶碗远远地抛开……当时的景象,如在眼前。
朱乃诚介绍,考古人员在清算喇家遗址的日用陶器时,意外地发明了面条状遗留物。经科学手段分析,考古人员断定这是一碗用小米制成的面条,这阐明4000年前的古人已经控制面条的制作方法,并以此为重要食物。这也就颠覆了欧洲人发明面条的传统认识。
这碗面条是怎么保存下来的?关于喇家遗址形成的原因曾有过争辩。考古人员研究发明,出土遗骸大多存在于日常居住的房舍里,而且身材都浮现出非正常的姿势。综合遗址周边发明的多处地裂缝、喷砂和地面变形的迹象,考古人员断定:罕见的地震毁灭了这段史前文明,而随后来袭的洪水,正好将这个地震遗迹完整地保存了下来。
龙形器
“驯龙人”浮出水面
泥土里浮现出一个绿松石龙形器和一个铜铃—这幅宏大的照片挂在展厅的显要地位。可别小看这个龙形器,它是2004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明之一,现场展出的龙形绿松石铜牌饰和它一脉相承。
龙形器出土于嵩山附近的二里头遗址,作为初兴的夏王朝国家遗存,二里头文化是东亚地区最早跨入青铜时代的核心文化,并向四周辐射,影响九州。
从考古现场可以想见,一个人被安葬在皇宫庭院里,这个龙形器由2000多片绿松石片组成,从他的肩部到腰部耷下来,而且在龙的身材中间有一个铜铃。这个人是干什么的?若说他是王,为什么没有葬在大墓中?如果不是王,又是王的什么人呢?中国自古有“驯龙”一说,那么这个铜铃是不是跟驯龙有关?朱乃诚认为,这一发明为研究古史悬疑供给了一个重要线索,他认为夏朝有“驯龙术”并非传说,而这个身挂龙形器的人应是与驯龙人有关。
考古学家还根据龙形器的形状、特点、工艺技巧追溯出了这种龙的早期形态,而这正是文献描写无法解答的。朱乃诚认为,古人驯的龙其实就是扬子鳄。另外,通过这块龙形器,还可以断定,2002年以前发掘发明的那些镶嵌绿松石铜牌饰,都跟龙有关,是从这个龙形器演变而来的。
阿房宫
杜牧冤枉了楚霸王
“阿房宫覆压三百余里,隔离天日……”唐代诗人杜牧笔下宏大、壮丽的秦阿房宫,一直传播着为项羽所焚,不过《史记》中却无此记录。此次展出的考古成果显示,杜牧冤枉了楚霸王。
2002年到2007年,考古工作者对阿房宫前殿遗址进行了全面的勘察与部分发掘,考古成果表明东西长1270米、南北宽426米、现存高12米的前殿遗址只是一个夯土台基,台基上是没有建成的遗迹,也没有火烧的痕迹。
难道阿房宫只有这么小?为断定秦阿房宫的范畴,考古队在阿房宫前殿遗址以东至皂河、西至沣河、北至渭河和南至汉代昆明池北岸之间135平方公里范畴内展开了大范围的试掘工作。先后对纪阳寨遗址、阿房宫烽火台遗址、阿房宫上天台遗址、秦阿房宫磁石门遗址、秧歌台遗址等进行了勘察发掘,成果表明:这些遗址或是战国时代秦国所修建的上林苑建筑,或是汉代上林苑的建筑,没有发明任何与阿房宫同时代的建筑遗迹。
考古成果可谓铁证如山,秦阿房宫连前殿都没有建成,更别说遭到大火焚烧了。RJ209 RB022
专家观点
历史遗存不说假话
这次范围空前的“考古中华”展,将给大众,带来什么样的体验和认识?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考古界权威刘庆柱先生告诉记者,近年来考古界和大众,在认识上常常产生误解,而这次展览将是考古界和大众,的一次对话。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