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偶听一个笑话:某局长和秘书一行若干,参加一个会议。电梯中,某局长忽然放个屁,大家哑然,不由往响起的方向望去,这时,局长身后的秘书在一愣神的刹那连忙说;“抱歉啊……我……”大家释然,局长满意的看了看他,用力拍了他肩膀一下;“公共场合,注意形象”。
回局里的路上,局长大赞秘书勇于承认的勇气。心领神会,秘书给局长保全了形象,这个马屁,拍的很合合适。作为部下,不仅要保护领导的威望,更有保护其面子,看来此君擅长此道。
很多时候,拍马屁成了一门艺术,把吹捧之言应用到了极致,连自己也不感到肉麻时,俗称马屁精,拍着自觅其利,被拍着心照不宣,各得所需。当然,也有一些正直的人,不认为然,于是,就有了拍马屁拍在马腿之说。
于是乎,老乡,同学、部属,在一种互相吹捧,彼此奉承的情况下,无形中形成了自己的圈子,自成一派,缭绕共同的利益,拉帮结伙,形成了气氛很浓的马屁文化,连做人最起码的自尊也抛之脑后。这种恶习繁衍,竟很有市场,难怪乎过人感叹;千穿万穿,马屁不穿,看了颇有几分道理。
单位老李,通过了亲属的关系谋到门卫一职。该人很会见风使舵,揣摩领导心思。五一放假,那天经理突发兴趣,要亲自写上“庆祝五一”的横幅。老李很快去办公室赶快拿来了纸墨,伺候着经理挥毫泼墨。看着他卑躬屈膝的摸样,我不禁想笑,对领导和别人尊重是最起码的素质,这到无可非议,但过火了,难免不让人联想。人事科有的是闲人,什么时候轮到你来现殷勤呢,要害是,经理虽然爱好练书法,但他的墨宝实在让人无法奉承。笔刚放下,老李激动的脸都红了;“天啊,怎么也想不到经理的毛笔字如此这般了得,我估计我们全部粮食系统,也没有人能超过您哦”!说完竟鼓起掌来,不知道是他的话提示了经理还是想起来什么,经理一下就把写好的字揉成一团,起身离去,吩咐秘书小张;“让人事科的老王写一下,明早贴出去”。老王浸淫书法30年,是市里书法协会理事。
这算个典范的拍马屁拍到马腿的例子了,五一假期结束,临时工老李被辞,理由是不安心本职工作,擅自离岗。冤吗?我认为不冤。总有一些人整日想的是如何在别人面前露脸,用各种心思来进步自己的所谓著名度,在拍马屁的同时也可以显示自己的存在,求名求利,厚颜而无耻。更有甚者,在拍出了成绩后,忘乎所以,贬低他人,不知天高地厚,实在让人倒胃。
必定的场合下,拍马屁是需要勇气的,当然也有一些无知的人,所谓“无知者无畏”,就是这个意思吧。他忘了事实的存在,盲目溜须,碰了墙壁也不知悔改,也有一些深熟此道的人,拍出了成绩,拍出了名利,他把曹雪芹一句话当成了人生的座右铭;“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这样的人,肚里有点墨水,更会察言观色,十拍九中,令人刮目相看,但背后也遭到鄙弃。这种人很会“来事”,把中国的马屁文化不仅发扬光大,更是推向了一个高度,拍技娴熟,屡屡得志,倒是那些埋头苦干的人处处失意。从古到今,这也是为什么奸臣当道的缘故了吧。
乡人姜某,很花了一笔钱,调到本公司起初,还算厚道,踏实的做了一些工作,某日酒间,随头儿去应酬一家业务领导,酒过三巡,菜过五味,他感叹言道;“唉,如果早遇到X经理这样的领导,我是多么荣幸啊,今后你指哪我打那,你叫我干啥我干啥,绝无牢骚,说完,连干三盏(注,一盏约为200CC)醉了洋相百出,我在旁边一个劲的想笑,那领导叫你杀人你也去啊,成看家护院的了,要知道,国企不是谁的私人财产哦。笑星潘长江来演出,他高价卖了四张票放进了X经理的口袋,要知道那可是当时两个月工资啊,其他还要说吗?一年后,姜某爬上了业务科付科长的位子,从此判若两人。
都说拍马屁的人是苦楚的,我信任多数是,固然奴性已经让他们失去了自我,低三下四的三孙子味道也不好受。拍马屁者,人性已经极度扭曲,廉耻对他们来说,反倒成了无知的代名词。那一种对权利和利益的顶礼膜拜令人发指,正直的守身如玉成了假高傲,拍者不惭,观者心跳,把肉麻当有趣,嘴上涂蜜,一身媚骨,在马屁和马屁精之间,后者更见功力,置荣辱之度外,丢良知与九霄,在屡试不爽的拍马术见效后,更是肆无忌惮。悲哀的是;真正刚直的领导现在也不多了。正因为如此,才为这马屁文化繁殖蔓延供给了土壤。他们察言观色,见机行事,“拍语”更是入木三分。和珅从一抬轿侍卫27岁便坐上军机大臣的宝座,都认为其是全是靠拍马得到的,其实不全对,和珅才貌双全,精通多种文字,更写的一手好诗文,而他的逝世对头纪晓岚,才谓之真正的拍马高手。他虽才干横溢,却其貌平平,身形如桶,得不到乾隆真正的器重,无奈之下,也只有入俗了。电视剧里有一段故事,对他们的拍术可见一斑。某日,乾隆上朝一连几日无事上奏,很是赌气,责问;“朕想问你们,难道天下真的如此太平,如此盛事繁荣”?和珅马上奏曰;“皇上,您好比当年的尧舜,治国有方,天下无事,理所当然啊”。而纪晓岚更是不动声色,妙语连珠;“不,禀皇上,您何止堪比尧舜啊,您比他贤明,伏羲女娲也比不上您啊!”以纪晓岚的文化修为,似乎拍的更高超,这也是乾隆厌而不弃之的原因吧。
相关阅读
您现在的位置:主页 > 文化 > 美文欣赏 > “马屁”与“马屁文化”
全网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