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在高碑店民俗文化村,姚远利买下一套占地3000平米的四合院,办起了北京科举匾额博物馆。
日前,姚远利坦言,博物馆的运营很失败,一年开销60余万元,起源却只有每年四五万元的门票收入。姚远利曾尝试注册公司,开发博物馆相干纪念品,但运作并不成功,纪念品的收入少到可以不提。现在,他重要靠自己的一家小企业来贴补博物馆。
说起这些,姚远利忍不住一声叹息。他说,创办民办博物馆的人,大多是源于个人的收藏爱好,随着藏品的增加,逐渐有了办博物馆的想法,盼望借此造福社会。然而,一次次地拆迁换址、资金缺乏,不少民办博物馆或关停,或名存实亡。
北京崔永平皮影艺术博物苑,这个被称为中国惟一的皮影博物馆,展出的皮影有1万余件,却只能蜗居在通州马驹桥两套约250平米的两居室中。博物馆的启动资金,是创办人崔永平卖冰棍、经营公用电话,苦心经营6年积攒而来。但如今,博物馆“客源”并不多,大多还是外国人。
藏在大观园附近一间地下室的古陶文明博物馆,收藏展出的都是些出土文物。7月底,记者前往该馆时,只见大门紧闭,门前连过往的人都很少。400平米的地下室内,摆设着几百件新石器彩陶、秦汉砖瓦、战国封泥……然而,除了那些专业级看客,博物馆游客稀疏,艰巨保持。
北京市文物局博物馆工作人员表现,政府很支撑民办博物馆,但毕竟它是一项公益事业,每年都需要一笔固定的支出,一些民办博物馆往往因为运营、资金呈现困局,导致其颓败或关门。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