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姚远利坦言,博物馆的运营很失败,一年开销60余万元,起源却只有每年四五万元的门票收入。姚远利曾尝试注册公司,开发博物馆相干纪念品,但运作并不成功,纪念品的收入少到可以不提。现在,他重要靠自己的一家小企业来贴补博物馆。
说起这些,姚远利忍不住一声叹息。他说,创办民办博物馆的人,大多是源于个人的收藏爱好,随着藏品的增加,逐渐有了办博物馆的想法,盼望借此造福社会。然而,一次次地拆迁换址、资金缺乏,不少民办博物馆或关停,或名存实亡。
北京崔永平皮影艺术博物苑,这个被称为中国惟一的皮影博物馆,展出的皮影有1万余件,却只能蜗居在通州马驹桥两套约250平米的两居室中。博物馆的启动资金,是创办人崔永平卖冰棍、经营公用电话,苦心经营6年积攒而来。但如今,博物馆“客源”并不多,大多还是外国人。
藏在大观园附近一间地下室的古陶文明博物馆,收藏展出的都是些出土文物。7月底,记者前往该馆时,只见大门紧闭,门前连过往的人都很少。400平米的地下室内,摆设着几百件新石器彩陶、秦汉砖瓦、战国封泥……然而,除了那些专业级看客,博物馆游客稀疏,艰巨保持。
北京市文物局博物馆工作人员表现,政府很支撑民办博物馆,但毕竟它是一项公益事业,每年都需要一笔固定的支出,一些民办博物馆往往因为运营、资金呈现困局,导致其颓败或关门。
民办博物馆身份的困惑
2004年,民办博物馆的注册单位改为民政局,其性质被定为“民办非企业”
民办博物馆何以门可罗雀,难以自养?
“身份是最大障碍,我曾多次呼吁。”马未都说,观复博物馆曾经也是北京市编制在册的民营事业单位,“但4年后,我们被踢出来了。”
2004年,民办博物馆的注册单位改为民政局,其性质被定为“民办非企业”。
这样的性质,当马未都和外国人交换时,往往说明不清。而在外国很多国家,对博物馆的定性为非营利组织或社会公益机构。
国家文物局原副局长马自树指出,博物馆是赔钱的事业,在很多国家,博物馆都是由社会组织来管理。比如交由基金会管理,以基金会吸纳社会资金,通过基金会管理和支撑博物馆的发展。让博物馆社会化,这应当是今后的主流。
对此,马未都深表批准,并已经开端实践。
2007年,观复博物馆由个人管理改为理事会管理制,全部理事承担起对博物馆的社会义务。马未都认为,只有这样才干把博物馆变成社会财富,而不是个人财富。
今年6月,马未都又发布创立观复文化基金会,把他几十年收藏的文物全部捐出,由基金会理事会统一管理。
“基金会是为博物馆长久的打算,将来博物馆会社会化,我盼望我能退下来,然后让博物馆按照制度运营。”马未都表现,基金会能加强博物馆的抗打击才能。所有对博物馆有兴趣的个人、企业,都可以给基金会捐赠,相应的,他们也可以获得利益,比如以企业命名的展馆。
除去性质上的困惑,民办博物馆在管理上缺乏规范、在政策上缺乏扶持,也被众多馆主屡屡提及。
根据现行的《博物馆管理措施》和《民办非企业法人登记管理暂行条例》规定,非国有博物馆应当具备固定的馆址、必要的办馆资金、必定数量能成系统的藏品等。
但马自树说,这个准入标准比较含混,各地不统一。不少馆主也表现,因为缺乏全国统一的准入制度,一些人打着公益的旗帜办博物馆,前馆后店,以建馆为名义来掩饰非法文物交易。还有的博物馆以藏养藏,不断卖掉好的藏品来养馆,从而导致藏品越来越差,陷入不良的循环。
为此,民办博物馆人一直在呼吁,国家应尽快出台《博物馆法》,制定全国统一的民办博物馆准入制度,规范管理。“将来,国家博物馆和民办博物馆,只有性质上的差别,但享受同等候遇。”马未都憧憬着这一天的到来。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