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用得着担心类似一年有几季的客观存在会没有定论,用得着担心真理会被否定吗?
这种懂得的例子有很多。不再一一赘述
我想从另一个角度来说说“三季人”。
哪些人会是“三季人”?
“三季人”虽然是一则寓言故事,但总感到故事中的孔夫子有那么一点高高在上的味道。和“绿衣客”蚂蚱去争辩一年是不是四季固然没必要,但生活中的“三季人”是不是可以用这种态度去看待呢?通过教导让“三季人”知道一年有四季,让“三季人”知道这世界上还有它不懂得的事可不可以呢?我想故事中作为万世师表的孔老夫子在这方面似乎没有做到,有一点见人说人话见鬼说鬼话的味道。当然真正的孔子是不会这么做的,他必定是会循循引诱的。
再得罪孔老夫子一回。
说孔子东游时,见俩小儿在争辩早上的太阳近?还是中午的太阳近?争了半天没有成果。
正好孔子经过,于是俩小儿就拿这问题请教他,成果是老夫子瞠目结舌地答曰:不知。
俩小儿嘲笑孔子道:谁说你见多识广呢?见《列子?汤问——两小儿辩日》
此时的孔子也实实在在地做了一次“三季人”。
好在孔子还是谦虚谨慎,实事求是的。他在小儿面前没有“强不知认为知”,而是“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
举这个例子丝毫没有贬低孔老夫子的意思,而是说这世界上我们每个人除了要会见对很多“三季人”外,有时我们自己免不了也会扮演“三季人”的角色。
有限的生命、有限的精力、有限的获取知识的时间,决定了每个人控制的知识也是有限的。有限的知识面,决定了每个人在自己的知识范畴外,都有可能当一回或者多回“三季人”。广博如孔子尚且有答复不出问题的时候,何况我们普通人。
有人会说不可能的啦,我怎么会是“三季人”?
我不这么认为,譬如:
男人完整懂得女人吗?不可能!哪怕你是个妇科专家,你至多在生理上比别人多一些懂得女人,在其他方面也不可能完整懂得女人。所以女人写文章时常常会骄傲地把标题定为《女人的心思,男人你别猜》。此时的男人之于女人就十足是个“三季人”。
女人完整懂得男人吗?也不可能,同理,女人即便是个男科专家也不可能懂得男人为什么爱说大话!女人即使逝世于男人的大话、谎言,也始终弄不明白男人为什么爱说大话。此时的女人之于男人也十足是个“三季人”
又如子女之于父母,子女在往往长到很大还会不懂什么是父母的慈爱之心,往往曲解甚至怨恨父母的疼爱和严格;而父母呢,因为往往用人生经历的思维定式去请求子女而不顾子女的感受,此时的父母、子女之间也互为“三季人”。
其他如上级与下级、学生和老师、老板与员工、扫地的与扔垃圾的……因地位和利益的不同而互不懂得对方,他们的关系有时也互为“三季人”。
所以当我们很多人在笑话或不能容忍“三季人”时,只要换个角度来看,我们大家在必定的条件下都有可能是“三季人”。
开端时我们说了,当我们遭遇到蛮不讲理的“三季人”时,你想想他是个“三季人”,别和他斗气,也别赌气顺着他就是,顺着他天不会塌下来,太阳照样东升西落。
但当我们自己在必定的条件下一不警惕也成了“三季人”时该怎么办呢?
我想大约这几方面是可以注意的:
一.不用自己还不确证的观点试图去改正别人,切忌偏执。
二.抱着谦虚的态度,搞明白自己缺乏“哪一季”。努力懂得“第四季”,尽量在自己的知识范畴外做一个相对的“四季人”。
有这些态度,呈现在“子女与父母、上级与下级、学生和老师、老板与员工、扫地与扔垃圾……”之间的互为“三季人”现象将会有很大的改良。
有人要问,怎么不说说男女之间互为“三季人”关系?我想:男女之间还是保存一块神秘之地吧,这样人们的情感生活将因神秘而更美好。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