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月初五,是端午。门插艾,香满堂。吃粽子,蘸白糖,龙舟下水喜洋洋……这些,都曾经是端午节时让人念念不忘的习俗,而今,除了吃粽子和插艾蒿,其它的习俗已经渐渐隐退出社会大众的视线,变成大家在端午那天可供怀念的一种景象。而自2008年始,我国把端午这个传统节日列入了放假日。这也是给大家更多的机会去了解端午这个传统节日。今年端午,就让我们重温传统,让一切鲜活的记忆都变得生动起来。
江浙一带流行的说法,则是纪念春秋时期的伍子胥。其实没必要争论端午节到底纪念谁,大家完全可以按照自己的理解来过节,不管是屈原还是伍子胥等,他们打动人们的都是人性中美好的东西,也是中华民族传承几千年的忠、孝等传统美德。
记忆中的端午节
桃子熟了,李子熟了,端午到了。厨房飘散出粽子的香气,小孩们嘴馋的守在门口等粽子出锅,听到河边划龙船开始了,又一溜烟的跑没了影……这些端午节场景,曾是达城很多老人们最欢快的记忆。今天,让我们跟随罗贵林老人的记忆,再次重温传统的端午风情。
场景一:吃粽子蘸白糖
达州人包粽子,一般用斑竹叶、蓼叶或芦蒿叶。十九世纪五六十年代,一般人家的粽子,用白糯米包成,里面放点盐,还要加点儿花椒调味;有钱人家会再加些腊肉碎末,还要吃咸鸭蛋;“能蘸上白糖吃,那就是最好的了,因为当年凭票供应,白糖可不好买”。当时最穷的农村,能吃上四季豆蒸糯米饭就已经很满足了。
而现在,白米粽蘸白糖早已过时。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市场上出现了各种粽子,豆沙粽、鲜肉粽、蛋黄粽……五花八门,甜的咸的都有。粽子的形状,也从原来的细长尖角形,变成八角形、长方形、圆柱形等等。
十几只扎着彩绸的“彩龙船”停在河面,鞭炮声一响,工作人员开始把数只鸭子放入河中。一声令下,水手们开始奋力划浆,较量速度的同时还要比哪只船在前进中捉到的鸭子多,捉到的鸭子最多可到“颁台”领取烟酒糖果等品。每次比赛,南门口附近都是锣鼓喧天,两岸挤满围观的市民,场面十分热闹。船上队员合力冲刺,岸上观众齐喊加油,气氛非常的欢快。
俗话说:“清明插柳,端午插艾”。在端午节,几乎家家都有插艾叶挂菖蒲的习俗,很多家庭还是每个房间都会挂。艾叶又名家艾、艾蒿,它所产生的奇特芳香,可驱蚊蝇、虫蚁,净化空气。而菖蒲是我国传统文化中可防疫驱邪的灵草,与兰花、水仙、菊花并称为“花草四雅”。
场景四:熏苍术驱蚊虫
日子刚刚进入夏天,蚊子就多了起来。现在的人多是用蚊香驱蚊子,甚至还可以用化学喷雾器。但是在过去那些年代,没有现在的驱蚊品,所以那时的端午节达州还有熏苍术的传统。天然的苍术、白芷,这些植物在一起,燃烧后产生的薄烟,不仅会散发出清香,还可以蚊虫,令人神清气爽。
罗贵林老人说,端午见青即是药。那时每当过端午,很多家里的大人一早就会上山采药,将艾叶、菖蒲、金银花等采回来煎上一大锅药汤。药汤闻起来像现在药皂的香味,小孩用这些草药水洗浴后夏天不会起痱子。
五月初五端午节场景五:喝雄黄酒熏黄烟
“端阳节,天气热;醒、不安宁”,在中国传统中,端午节也是蜈蚣、蜘蛛、蛇、蜥蜴等虫蛇出没的日子。由于中医认为雄黄能治百虫毒,所以在端午这天,人们不但要在地上洒上石灰和雄黄粉末,还要喝雄黄酒祛毒。不能喝酒的小孩子,则要将雄黄溶解在菜油中,涂在脸、手、脚上,有的还要在额头上写个“王”,期望能镇住“歪道”。此外,还要在孩子手腕、脚腕、脖子上拴五色丝线,俗称“长命缕”。系线时,禁忌儿童开口说话。五色线不可任意折断或丢弃,只能在夏季第一场大雨或第一次洗澡时,抛到河里,寓意让河水将瘟疫、疾病冲走,儿童由此可以保安康。
熏黄烟一般都是在傍晚时分进行,黄烟的外型有点像是过年时候放的大一号鞭炮,只是里面灌的不是硝药,而是雄黄。点着后不响,只是冒出一股黄烟,能冒好一会。把点着的黄烟沿着墙角熏一遍,或者丢在橱柜下面,说是可以熏。
呼吁:端午,回归传统
端午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但现在人们对它却并不那么热衷了。如罗贵林老人所讲,达州市赛龙舟都已经是约40年前的事情了。人们对于端午传统的习俗也在慢慢淡忘,甚至一些年轻人根本不知道端午还有那么多传统存在。现在,端午节在大家的意识里彷佛就是一个“粽子节”,象征性的吃几个粽子就算过了节,丝毫没有节日应有的欢快气氛。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