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土地是中国经济的根本,而房地产是土地问题中的核心,围绕着房地产构成的利益集团拥有着强大的力量左右中央的房地产调控政策,更进一步制约着国家的宏观经济政策。力量之大,不可小觑。所以,解决土地问题,本质上就是对利益格局的一次重新洗牌。
一、利益集团,力量不容小觑
利益集团,本为一个中性词,无所谓好坏,但是在中国,这个词语偏偏带有一层负面色彩,成为了压迫平民的代名词。
改革开放以来,伴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也造就了一批大大小小的利益群体,实力强大的群体牢固掌握着国家的各种资源,影响着国家政策的制定和执行,将大多数人排除在外,使其沦为被动的接受者,加剧社会的不公。
利益集团的影响在中国房地产业最有代表性。以中房协为首的"三巨头"代表着房地产开发商,向政府施压,能量非同一般。2003年央行出台121文件《关于进一步加强房地产信贷业务管理的通知》是对房地产真正意义上打压,但是房产商的反对,促成了国务院18号文件的出台。该文件确认,房地产业是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且发展是健康的。央行的121文件于是被束之高阁。而相似的情景在之后的日子中也曾一幕幕上演。事实上也正是18号文件中对"房地产为国民经济支柱产业"的确定,使得房价一发不可收拾,利益集团赚了个盆满钵满。
二、症结所在
我们不反对利益集体的存在,在国外存在利益集团也是司空见惯的事情,但是前提是要有不同的利益竞争来保持均衡,并且有明确的规则制约和社会的监督。然而在中国当前还未具备这些条件。
这样的一个直接后果就是利益集团利用自己手中掌握的大量资源,能够轻而易举地将自己的意见传送到中央;而弱势群体通常只好采取上书的形式来发表意见,资源缺少、财力不强、渠道不广等等,加之受到利益集团的限制和排挤,使得其意见很难传达到中央,除非该问题异常严重。最后的结果就是,利益集团的意见大都能够被政府采纳,成功地影响中国的房地产调控政策的走向,而一般公众的声音,则常常在决策层中被"湮灭".
其实,政府部门被利益集团挟持或俘获的情况,不只存在于房地产行业,在很多领域特别是垄断行业,都普遍存在。问题的症结就在于,在中国当下的政治环境中,除了中央政府的力量,并没有任何社会力量来平衡既得利益。也因此使得利益集团有足够的力量通过各种途径来左右国家的宏观经济政策。
三、房产改革,翘的哪块砖?
房地产改革,翘动的就是地方政府利益集团这块砖。谈起房地产改革,最敏感的也就是他们的神经。
不过,国家做事向来是从宏观战略大局考虑,领导高层也深知房地产对国家经济的重要性,虽然会加大对其调控,但是对其直接过度打压难免会适得其反。
我们认为,基于中国政治体制的特殊性,每次面临棘手的经济问题时,领导层都可以通过政治体制改革来使其获得疏通,这从毛泽东时代就已经陆续获得验证。接下来中央很可能会加快政治体制改革,来调控房地产,对地方利益格局重新洗牌,从而避免经济大起大落。而最近中央的动作也蕴含这一深意。
前几天温家宝总理在深圳的讲话中提到,"不仅要推进经济体制改革,还要推进政治体制改革。没有政治体制改革的保障,经济体制改革的成果就会得而复失,现代化建设的目标就不可能实现。"温总理的"政改说"吹响了政治体制改革的号角,之后的全国依法行政工作会议上,温总理又强调依法执政的重要性,并且重点指出:在和平建设时期,执政党的最大危险是腐败,而孳生腐败的根本原因是权力得不到有效监督和制约。这个问题解决不好,政权的性质就会改变,就会"人亡政息",这是我们面临的极为严峻的重大考验。连国外媒体都惊呼温总理罕见放重话谈反腐。我们认为反腐的本质就是打破不正当的利益纽带,这也进一步加强了"政改"信号。
对于投资者而言,通过政治体制改革,一手稳定房地产,一手加速城镇化,双重利好将极大地提振市场信心。而以房地产为核心的中国经济的发展也会带动房地产进入健康发展轨道,投资者对于经济持续向好的预期则会将市场继续推向新天地。不过在政策尚未正式出台的目前阶段,基于政策预期的短期博弈仍将继续,而且,博弈越激烈,短期震荡幅度越大。不过,尽管短期震荡不可避免,但是从长期来看,股市依然会保持整体向上攀升走势。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