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各地投资人的诉求,金湾区政府网站的具体回复大多是程序化的措词,往往转给所附属的三灶管理和企业方。而诉求人表现,目前这种回复不过是一种文字游戏,不能解决任何问题。
政府部门对董先生的受理回复是:“董先生:你反应的华侨债券问题请与珠海经济特区西部华侨住宅建设公司接洽。此复 三灶管理区2010年6月24日。”
对另一投诉人沈先生的回复是:“你好! 你反应的华侨债券问题请直接与华侨公司接洽电话0756-7612498。此复 2010年6月1日 ”
投诉人陈先生1990参加集资入股,20万元集资款至今收不回。陈先生的投诉由区信访办转至三灶管理区,而管理区的受理看法是:“陈先生你反应购置集资地股问题的报告收悉。现回复如下:你所反应的问题建议你与三灶管理区信访科接洽(0756-7767683)约定时间,持本人的身份证及相干材料原件前来核实情况后根据核实情况再行研究处理。此复。珠海市三灶管理区 2010年6月24日 ”。
是政府行动 还是企业行动
珠海西部华侨债定性有争议——
是政府行动,还是企业行动
陈先生等多位投诉人在金湾区政府网站上提出,“西部华侨债是否贵区担保的?”而该区的答复:“陈先生:华侨债券是公司行动。若有担保也不符合法律规定,也是无效的。请向公司反应。谢谢。”
深圳投诉人董先生购置了数万元华侨债券,对政府的网上回复表现扫兴。董先生在投诉内容中表现,“华侨债券问题绝非是企业行动!1、当时的政府借华侨公司的名义发的债券。2、审批发信额的时候,审批权都在当时区领导手里。3、发了几个亿的债券,用在了哪里?难道全是公司用了吗?应当由审计部门介入调查,给大众,一个合理的说明。华侨债券发行量大,影响很大,政府应本着实事求是的原则,不该推辞义务。”
深圳投资人邱中新表现,三灶管理区的答复与政府当年的表态明显抵触,或者说是一种倒退。珠海市政府1997年6月成立了清算企业集资办公室,专门处理包含西部华侨公司在内的企业集资券。邱中新拿出当年深圳商报等媒体的专门报道给记者看。其中深圳商报2002年1月17日对珠海“原始股”的报道提到,珠海市清算集资办公室负责人称,争取两年内解决集资欠款。
该报道介绍,1997年6月,珠海市政府成立了由常务副市长负责的珠海清算集资领导小组,并由市政府一位秘书长出任清算办公室主任。该办公室由市工委、经协办、国经局、监察局、司法局、国民银行等多部门抽调的得力干部组成。同时各区也相应成立了集资清算办公室。市属的五大国有资产管理公司也成立了清算集资机构,由专人负责清算欠款问题。
该报道提及,当时珠海市清算集资办公室的负责人介绍,珠海市委市政府交给他们的任务十分明白,就是要保护投资者的利益,督促集资企业尽快向投资者还本付息。他们对每一个企业都要做深入调查,要调查每一个集资企业的现状、多年来的还本付息情况、生产经营管理现状等问题,同时还要为这些企业制定出还本付息打算。并请求这些企业每月要向清算办公室汇报经济状态,并向市领导汇报其进展情况。
据报道,珠海市清算企业集资领导小组办公室负责人向记者流露,截至2001年12月31日,有108家企业完整还清了当初的集资款,还款金额11亿元;仍有81家经营艰苦的企业无法按时返还集资款,欠款金额13.65亿元。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