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宁天气预报
济宁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
济宁人事考试单位代码
济宁市安全教育平台
济宁违章查询
济宁住房公积金查询
济宁科技网 济宁培训班 济宁银行网上银行 济宁教育网 历史故事 家庭教育 济宁市地图 济宁房产 济宁教育网 济宁人事考试信息网 济宁新闻网
币圈最新消息 济宁信息港
浏览器之家 济宁汽车 睡前小故事
下载吧 股票书籍 花花草草
百应百科 照片恢复 学习通
红警之家 睡前小故事 马伊琍
手机照片恢复 手机数据恢复
您现在的位置:主页 > 教育 > 济宁学校 > 济宁一中

济宁一中

时间:2012-05-06 14:14来源:网络搜集 www.yunhepan.com

  济宁一中学校始建于1902年,初名为直隶州官立中学堂,系清末山东省兴办最早的“新学”之一。1931年起为“山东省立第七中学”。1942年至济宁市解放前夕,为“山东省立济宁中学”。1951定名为济宁第一中学。2000年7月,与原济宁二中合并,称为济宁一中。

  济宁一中位于举世闻名的孔孟之乡,座落在素有“江北苏州”之称的济宁市繁华中心区。悠久灿烂的儒家文化、运河文化,孕育了济宁一中这所历史名校。百年来,学校为民族的解放和伟大复兴培养了数以万计的有用人才,涌现出了一批又一批的杰出英才。著名词作家乔羽、外交部副部长张德广、中国人工喉之子杨仁中教授、山东省军区政治部主任刘勇将军、中央电视台新闻中心主任李挺、北京大学博士生导师来鲁华教授等就是他们中的杰出代表。

  目前,学校分东、西两个校区,占地面积160亩,现有83个教学班,学生5000余名。为了进一步改善办学条件,学校正在济宁北湖新区建设523亩的新校区,2012年9月交付使用。

  学校十分重视教师的成长与发展,努力提高教师的创新能力和专业化水平。学校在职教职工467人。有专任教师298名,在聘高级教师186名,全国教育系统劳动模范、优秀教师6名,省、市级优秀教师39名,省市特级教师、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专业技术拔尖人才、教学能手93名,硕士、教育硕士87名。学历达标率100%。王岩、李海青等老师分别受浙江、福建教育厅之邀作全省新课程培训。每年均有教师参加高考命题和高考阅卷。共承担国家、省、市级科研课题16项、子课题70余项。教师先后在省级以上刊物上发表论文600余篇。

  学校依托丰厚的文化积淀,秉承百年优良传统,坚持“一切为了学生终身发展,使之拥有一个智慧人生”教育理念和“教师为本,学生为本”的管理思想,以“全省领先、国内一流、国际知名”为办学目标,不断深化学校内部管理体制的改革和创新,构建“德育为主,能力为重,知识为基础,高素质为目标”的育人格局,形成充满活力的激励机制,建立多元的、发展性的评价体系,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创建学习型、创造型学校组织。形成了“敬业爱岗、治学严谨、为人师表、教书育人”的教风,“勤奋、严谨、善思、求真、会学”的学风,“文明、团结、诚信、求实、创新”的校风,“遵从物则,崇尚科学,格物致知,博学笃行”的一中精神和“今天我以一中为荣,明天一中以我为荣”的校训。确立了“学会做人,学会求知,学会创造,学会审美,学会健体”的育人目标和“奥赛、艺术、小语种、飞行员、运动员”五位一体的特长人才培养结构,走出了办“规范加特色学校,育合格加特长人才”的发展新路。教育教学成绩连年在全市名列前茅高考本科录取率、重点率、高分率、名校率均在全市遥遥领先;近五年来,我校连年摘取理科全市第一名的桂冠,两位同学高考成绩位居全省第二名。考取清华大学和北京大学人数十多名,占两校在全市录取总数的50﹪以上。多名同学考入香港大学、香港中文大学。两名同学分别获得40万港元的奖学金和20万人民币宋庆龄基金奖。教育教学经验多次在省市会议上交流。2011年高考未至,我校有两位同学获重点高校保送资格,其中杨若涛以全国数学奥赛山东省第一名的成绩被中国科技大华罗庚班录取。100多名获得2011年清华大学、浙江大学、山东大学等重点高校自主招生录取资格。183名艺术类考生获得高校本科艺术专业合格证。同时,美国、韩国、日本、英国等国家的学校组织开展交流,进行有效合作,积极推进国际视野下的教育教学发展。

  学校1962年被确定为山东省重点中学,1981年又成为省教育厅确定的首批办好的19所省重点中学之一。1992年被山东省教育委员会命名为首批省级规范化学校。被评为山东省文明单位、山东省教学示范学校、全国校园文化建设先进单位、全国构筑社会消防安全“防火墙”工程优秀单位、省级花园式单位;已连续八年荣获济宁市“教育质量奖”、“育人贡献奖”;荣获“全国物理奥赛十佳学校”、“全国物理奥赛金牌学校”、“空军飞行学员早期培训基地先进单位”、“中国百强中学”、“中华百年名校”、“全国巾帼文明岗”、山东省十大影视教育基地、山东省教育国际交流合作基地等称号。

  

 

 

济宁市第一中学2008—2012年发展规划

 

  济宁市第一中学始建于1902年,有着百年的历史传统、深厚的文化底蕴和良好的社会声誉。学校站在教育发展的前沿和制高点,立足于自身实际,融入时代精神和教育精髓,努力探索出了适合学校特点、符合学生成长与发展规律的办学模式和人才培养模式,实现了学校发展的良性循环,得到了学生、家长和社会的普遍赞誉。

  面临全面建设和谐社会和民族复兴的历史任务,我们要继续深化教育改革,抢抓机遇,乘势而上,以高度的责任心和历史的使命感为动力,以更新教育教学观念为先导,以德育为首、育人为本、推行素质教育、努力提高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为目标,以教学工作为中心,以办学体制、聘用制度和课程改革为切入点,实施精细化管理,营造良好的育人环境,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努力提升办学水平,切实解决培养什么人和怎样培养人的教育基本问题。为此,学校制定《济宁一中2008—2012年发展规划》,以促进学校由数量、规模的发展转向质量、内涵的发展,发扬办学特色,打造优质教育品牌,让学生满意、家长满意、社会满意。

  一、办学指导思想:

  以党的教育方针和素质教育理论为指导,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坚持以人为本、依法治校、科学管理、创新发展的办学原则和“办规范加特色的学校、育合格加特长人才”的办学宗旨,为社会提供优质教育。传承中华传统美德,培养民族精神;面向全体学生,因材施教;不断拓宽学生课外活动空间,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一切为了学生终身发展,使之拥有一个智慧人生。”

  二、办学目标

  (一)总体目标

  力争到2012年把济宁一中办成特色鲜明、学有风格、教有特点、学有特长,有较大影响的全国名校;形成管理高要求、设施高标准、教师高水平、学生高质量的优质学校。我们要树立四个意识:质量意识、改革意识、效率意识、服务意识;凸显五大特色:建设具有丰厚文化底蕴的学校特色的校园文化(乔羽艺术馆);全方位、立体化进行中华传统美德教育(以孔孟为主体的儒家思想);分类、分层次推进选课走班教学;完善“名牌、奥赛、艺术、飞行员、运动员”五位一体的优秀人才培养模式;构建学生、家长、社区、教师、民主党派参与的学校管理特色。构建两个体系:思想道德教育体系和新课程体系。实现一个优化:教学质量、办学水平、学生素质的全面整体优化。积极建设滨湖新校区和乔羽艺术馆;积极构建现代学校制度,立足济宁,面向山东,走向全国,建设全国一流的高级中学,努力实现由传统名校向现代名校的历史性跨越。

  (二)具体目标

  1、办学目标:积极构建现代学校制度,努力把学校建设成为现代化、科学性、高质量、有特色、全国一流的创新型高级中学。

  (1)现代化

  济宁一中要办成高标准优质高中,就必须实现教育的现代化,其内容为:教育观念的现代化;教育内容、教育方法、教学手段的现代化;教师队伍的现代化;教育管理的现代化;教学设施的现代化。广大干部教师要结合实践,探索实现教育现代化的方法与途径。

  (2)科学性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遵循教育教学规律、学生成长规律,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和人的发展的需要,用科学的态度和科学的方法实现教育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3)高质量

  科学地把握规模、质量与效益的关系,通过高效管理来提高质量和效益,即走“内涵发展”之路;特别是要注重质量的持续提高,把“质的发展”作为培养人的可持续发展的根本,作为培养人全面发展的核心,构建有利于学生全面、和谐、活泼的优质课堂教学与实践活动体系,使学生综合素质及创新、实践能力得到提高,为学生终生发展奠定良好基础,从而推动学校办学水平、办学质量不断提高,为高一级学校输送优质人才。

  (4)有特色

  遵循教育发展规律,根据自身实际和发展历史,铸就自身特色。通过开拓创新工作,不断激发活力,不断产生新质,不断赋予“特色”,以丰富的底蕴和时代的特质,培养和造就富有特长的教师、富有特点的课程、富有个性的学生,使我校成为办学有特色、教学有特点、人才有特长的优质学校。

  2、学生培养目标:“志向高远、基础扎实、全面发展、个性优良”;学会做人、学会求知、学会审美、学会合作、学会创造。

  (1)志向高远

  培养的学生应该具有“一切为了祖国”的崇高人生价值观,有强烈的爱国情感,即“育爱国之情、立报国之志、备效国之能、践献国之行”,“今天我以一中为荣,明天一中以我为荣”。

  (2)基础扎实

  教育教学要以为每个受教育者奠定生存的基础、做人的基础、做事的基础和终身学习的基础为出发点,为学生成才并形成“正确的认识、端正的态度、良好的习惯、科学的方法、健康的人格”而打下坚实的基础。

  (3)全面发展

  全面发展是指人才素质的全面性,即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思想、智力、身体、心理、情感全面发展,知识、能力、思想道德和谐发展,智力与非智力因素、人文精神与科学素养协调发展。通过实施有差异的教育,让不同类型的人都得到发展,培养积极向上、德才兼备、身心健康、全面发展的人。

  (4)个性优良

  着眼于学生的长远发展,以人为本,创造有利于学生个性充分、自由、和谐发展的环境,尊重学生的兴趣和需求,因人设计、因材施教,探索培养学生优良个性品质的方式方法,发展学生各方面的潜能,通过个性发展,促进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

  3、干部队伍建设目标

  干部队伍是学校发展的关键因素。因此,必须从战略高度,着眼于学校长远发展的总体需要,建立行之有效的培养、管理机制,为实现学校可持续发展,培养一支政治上有敏锐性,教育教学理念上有前瞻性,工作作风上有开拓性,年龄结构、知识结构合理,“素质高、水平高、威信高、效率高”的干部队伍。

  4、教师队伍建设目标

  以全面提高教师素质为中心,以培养中青年学科带头人和骨干教师为重点,以打造名师为切入点,坚持依法治教、深化改革、调整结构、内涵发展的方针,遵循开放、创新、精干、高效的原则,建立促进教师开发、利用和优秀人才成长的有效机制,建设一支德才兼备、素质良好、门类齐全、结构合理的专业化师资队伍,培养一批师德高尚,有敬业精神,有较高教育能力和教学特点的知名教师和专家型教师。

  ——到2012年,专任教师中100%达到本科以上学历,其中30%达到硕士研究生和硕士研究生课程班毕业。

  ——努力提高40岁以下教师的外语水平和综合知识讲授能力;培养一部分具有双语教学能力的教师。

  ——30%的教师成为省、市、校级骨干教师和学科带头人。

  ——不断扩大教师参与国际合作和交流的机会,给教师创造更多的面向世界的条件;多为外语骨干教师和其它学科骨干教师提供到国外长期或短期培训的机会。

  5、德育建设目标

  要贯彻全国德育工作大会精神,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实施意见》,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原则,构建学校完整的思想道德教育体系和教育网络,使德育工作“有利于培养学生先进的意识和思想品质,有利于培养学生优秀的品格,有利于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有利于学生全面素质的提高和良好个性的形成”,即培养有理想学做人、有能力勤探究、有个性能发展、有情趣会生活的一中人。探索培养优秀学生群体的方法和途径。

  着力于传承以孔孟儒家思想为主体的中华传统美德,培育学生的民族精神,培养学生良好的文明行为素养。加强德育的针对性、实效性,使学生树立爱国情感、人文素养、社会责任感,做到文明礼貌、诚实守信,遵守社会公德。

  6、教学建设目标

  课堂教学是素质教育的主渠道,也是教育改革的原点,是学校建设的重中之重。伴随新一轮基础教育的改革,教学整体改革将以新课程设置为中心,以发挥学生主体作用、优化教学过程、提高课堂教学效益为重点,探讨新型的课堂结构和教学模式,探讨合作学习、个性化教育等教学方式方法,努力探索学生选课和走班制。根据《济宁一中新课程改革实施方案》,构建济宁一中新课程体系。

  7、教科研建设目标

  以教育改革为核心,以教育科研为先导,以教育创新为动力,进一步落实分类推进、分层指导的教学原则,提高教师的理论和科研水平,注重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注重教育科研的实效性,建立学校课题库,鼓励广大教职员工参与课题研究,积极申报国家级、省市级课题,使理论和实践有机地结合起来。制定和完善教育科学研究管理制度,发挥教育科学研究对教育实践的指导作用,使教育科学研究逐步走向制度化、规范化和科学化的道路。

  8、学校管理目标

  努力实现学校管理的高效率、现代化的开放性管理制度。发挥党组织的政治核心作用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支持校长履行法人职责;加强民主管理、民主决策、民主监督,形成校长负责与教职工民主管理相统一的健全机制。

  构建学习型学校的管理模式,探索现代学校管理方法和途径,建立科学管理流程。

  完善各种管理制度,建立行之有效的规章制度和高效运行机制,努力构建现代化学校制度。

  9、办学条件及学校环境建设目标

  根据山东省政府和济宁市政府关于建设合格学校的要求,积极建设新校区。2012年前达到或超过山东省中学办学标准;教育信息化水平达到先进水平;充分发挥教育资源库的作用,为教育教学服务;完善校园局域网,实现“班班通”,实现每位教师1台电脑,每个教室都成为多媒体教室。加强校园环境建设,体现环境育人功能,建设乔羽艺术纪念馆,建立适应教育现代化的图书馆和电子阅览室,改造专用教室,建设课外活动教室。

  三、主要工作及措施

  (一)干部队伍建设

  提高学校管理效率是提高办学水平的关键,而提高学校管理效率的关键是提高领导的管理艺术与水平。

  1、加强干部队伍思想建设

  加强干部的学习、培训、交流活动。制定措施,使学习培训达到“三定”、“三化”的要求。三定:定时间、定地点、定内容;三化:“学习制度化、管理层次化、研究专题化”。学习强调理论与实际结合,强调学习的实效性。

  2、为实现“做一流工作,创一流业绩”的工作目标,学校制定《济宁一中干部素质要求》:强调干部从科学发展观出发,具有创新意识,树立终身学习、教育、创新观念。

  3、完善落实干部的三项制度:《干部评价制度》、《干部民主生活会制度》、《思想政治工作制度》。

  4、干部要树立教学意识、课程意识,把主要精力投入到教育教学工作中,了解新课程、研究新课程、走进新课程。每位干部要做到工作深入,即:深入学生、深入课堂、深入年级、深入教研室。定期分析教育、教学情况,善于调查研究,召开各种类型的座谈会、研讨会,及时掌握一手材料,不断调整工作策略,使决策具有民主性和科学性。

  5、干部要认真履行工作职责,做到“三个一”,即:

  ——每学期在全校做一次教育教学工作报告;

  ——校级干部每学年都要联系一个教研室、一个备课组、一个班级。

  ——每学年撰写一篇教育教学管理论文。

  (二)教师队伍建设:

  在教师队伍建设中,思想政治建设是灵魂,师德建设是核心,更新教育思想、培养教师的教育创新能力和教育科研能力是重点。

  1、树立高尚的师德观,整合师德建设的各种力量,成立师德建设领导小组,制定《济宁一中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细则》、《济宁一中师德标兵评选条例》,以各种形式开展师德教育活动,严格制止教师有偿家教。定期总结师德个案、经验等,执行在教师评价中师德一票否决制。

  2、从建设学习型学校出发,加强教师的政治学习和业务学习。拓宽学习培训途径,创建专题型、论坛型、研讨型、交流型、案例型、考察型等多元化、多层次学习形式。坚持教师每学期寒暑假的“读一本书”活动,加强团队学习,建设教师学习园地,交流学习的收获与体会。

  支持和鼓励教师参加济宁市举办的各种教研活动和继续教育活动,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办法,向名师学习、向名家学习。落实《济宁一中校本培训和继续教育实施方案》。

  3、加强骨干教师和青年教师的培养,制定《济宁一中骨干教师、名师培养计划和实施方案》和《济宁一中青年教师培养实施细则》,通过导师制、师徒制、骨干教师示范制等形式促进青年教师尽快成长。定期举办优秀教师教育教学思想、教学经验研讨会。

  4、实施人才强教战略,吸引优秀教师来校任教;聘请专家、学者任学校兼职教师或指导教师。

  5、培养反思型教师。教师反思是教师学习的一条重要途径。鼓励教师运用“总结反思法”、“研讨反思法”、“录像反思法”、“档案袋反思法”等反思方法进行教学反思;鼓励教师写教学日记、写案例、写课例、写课后记等;鼓励教师间的互评交流,让个人经验上升为集体经验,鼓励教师之间的合作学习,把个人的学习行为变成教师们共同进步的基石,随时总结教学中的得与失,明确自己的教学优势,逐渐形成自己的教学特色。

  (三)学校德育工作

  1、加强领导、更新观念、完善制度、优化工作体系。

  (1)牢固树立科学的发展观和正确的教育观,加强学校对德育工作的领导,以学校党委为核心,充分发挥教育处的职能作用,研究新形势下德育工作的特点和规律,结合学校实际,定期组织召开德育研讨会、经验交流会,解决德育工作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积极开辟新途径、探索新办法,在工作内容、形式、方法、手段、机制等方面进行创新,不断增进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实效性、主动性。

  (2)建全各项规章制度,逐步完善学校德育评价体系,在原有制度的基础上,结合学校实际,进一步修订《济宁一中班级管理量化评估方案》,制定《济宁一中学生奖励制度》《济宁一中2007—2012年学生思想道德建设计划》。提高德育管理的科学化、系统化、规范化水平。

  (3)进一步完善班级、年级部、教育处三级管理体系,加强德育工作与教学工作的沟通,探索新型的德育与教学结合的管理方式,科学地规划各年级各阶段的教育内容、实施途径和方法,使学生全面提高素质,形成健康人格。

  2、加强德育队伍建设

  (1)加强德育队伍建设,将德育队伍培训纳入校本培训的范畴,形成育人的激励表彰机制,制定《优秀德育教师评选办法》,建立德育人才库。引导广大教师进一步树立现代教育观、人才观、质量观和价值观,实施以人格塑造人格,以灵魂铸造灵魂,以品德培育品德,以素质造就素质育人途径。

  (2)树立全员德育意识,把做人教育的内容寓于学校教育和教学工作的一切环节之中,贯穿于知识传授、能力培养的全过程之中,渗透于学生的学习、生活和活动的每一个环节之中。

  3、德育工作的原则、内容、方法和途径。

  (1)德育工作的原则和内容

  学校德育工作遵循育人为本,树人为先的基本原则,“贴近生活、贴近实际、贴近学生”,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开展工作,确立不同年龄学生思想道德建设的具体内容和目标。

  ——以培养学生文明行为习惯和道德规范为切入点,加强学生文明礼仪教育,培养学生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

  ——以培育和弘扬民族精神为重点,加强爱国主义、中华传统美德和诚信教育;

  ——以树立和培育正确的理想信念和远大志向为目标,加强革命传统教育和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教育。

  (2)德育工作的方法与途径

  尝试多种德育方法,发挥活动育人的功能,通过体验式、践履式、智德整合式、代际互动式活动,使学生在实践中提高思想道德素质。教育处、团委、学生会、班主任老师要从德育的实效性出发,经常交流经验,总结成功案例。

  重视学生在道德建设中的主体性、能动性,鼓励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校的德育管理工作。

  研究学生的身心特点,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重视学生健全人格的构建,强调道德的激励、鼓舞和促进人格潜能的开发作用。确立分年级心理健康教育内容,完善学生心理健康档案,编写心理健康校本教材,办好《导航》报。

  建立优秀学生档案,追踪、调研、总结优秀学生的成长特点,探讨优秀学生培养模式,制定《济宁一中优秀学生培养方案》。认真研究学生评价的有效方法和途径,加强对学生成长发展报告的管理。建立学困生档案,对学困生进行有针对性的帮助,鼓励教师与学困生“手拉手”, 促其健康成长。

  4、挖掘德育特色,实现德育创新。

  充分利用孔孟之乡传统教育的优势,结合学校的校园文化建设,深入进行中华传统美德教育,构建传统美德教育年级细化活动方案,并以此为课题,召开中华传统美德教育课题研究现场会。

  贯彻和完善《济宁一中课外活动实施方案》,将课外活动纳入课程体系,使其成为具有济宁一中特色和独创经验的校本课程。

  5、整合教育资源,形成教育合力。

  整合教育资源,建立多元化的德育基地;贯彻、落实《济宁一中关于成立家长委员会,办好家长学校及开展家教咨询工作的实施方案》。加强学校、社会、家庭相结合的大教育格局,形成统一协调的“三结合”立体教育网络,使学校教育得到良好的支撑和延伸。

  (四)学校教学工作

  1、课程改革

  (1)进一步更新教学观念,树立以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素质为根本任务的教育观;以学生为主体,教会学生做人、学习和创造的教学观;科学民主的教育管理观以及合理配置、有效使用教育资源的效益观。实现三个转变:教学目标从以传授知识为中心转向以育人为中心;教师从知识的传授者、灌输者转变为学生主动学习的组织者、促进者;学生从单纯接受知识转变为学习活动的主体。

  (2)在实施新课程中,我们要坚持“着眼要高,入手要准;步子要大,落脚要实”。即首先要“更新”观念,以新理念统领新课程,要准确把握新课程的脉搏,敢于创新,勇于实践,但要正确处理好三维目标之间的关系,要把基础打牢。要研究新课程与高考之间的内在联系,注意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研究能力。

  (3)构建济宁一中课程体系。

  科学规划、合理配置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校本课程,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校本课程分清权重,发挥特色,构建济宁一中新的课程体系。开发校本课程,由根据师资现状定校本课程向以课程需要聘任教师转变,形成一些深受学生喜爱的特色课程,结合学校传统和优势。学生的兴趣和需要,开发或选用校本课程,使课程真正从书本课程中走出来,成为学生的生活课程、实践课程、体验课程,进而成为富有济宁一中特色的课程文化,编纂济宁一中校本课程教材。

  重视隐性课程的开发。在校园中人文精神、生存环境、学习氛围、师生交流、群体交际等隐性课程,无不蕴含着丰富的课程资源。我们要通过政风、教风、学风建设,促进良好校风的形成;通过学习园地、成果展示等,形成浓郁的文化氛围。

  (4)结合新课程的实施,研究语文、外语的教学改革问题,聘请有关方面的专家,进行有针对性的辅导与指导,形成济宁市乃至山东省有一定影响的特色学科。

  2、课堂教学改革

  在实施新课程标准的过程中,制定《济宁一中课堂教学整体改革实施方案》,切实深化课堂教学改革,通过教室多媒体教学手段的改革,不断改进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

  3、分类推进、分层次指导教学原则的实施。

  (1)坚持学生选课制和走班制真正实现分层教学,分类指导。从学生的实际出发,以新课程实施为契机,根据新课程实施的要求,不断探索实施分类推进、分层次指导教学的有效方法与途径,使其成为济宁一中的教学特色。

  (2)在学科教学中,根据学生个性差异,按照区别方法、难度、要求和目标的原则,把基本目标与分层目标结合起来,给予有特殊才华的学生更多更快发展的机会,给予学有困难、家有困难的学生更多、更细的关爱。让每一位学生都学有所乐,学有所得,学有信心,使每个学生都得到最优化的发展。

  4、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

  (1)着力于教学方式的改革和创新,实现由过于注重教师的教到兼顾教与学两方面的转变,最终达成学生自主学习、自主发展的“质变”。为学生创造宽松、和谐的学习环境和氛围。

  (2)提倡教学相长,以培养学生爱学、会学作为教学的主要目标。从全面提高学生的文化素质考虑,着力培养学生有良好的学习心理——想学习,有扎实的学习基础——能学习,有较强的学习能力——会学习,顺利完成学习任务,能有效地学习——能学会。

  (3)注意学法指导,变学生“学会”为“会学”。在注重双基教学的基础上,关注情感、态度及价值观;充分利用各种课程资源,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培养学生收集、处理和利用信息的能力;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学生终身学习和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4)将研究性学习贯穿到学生的学习活动之中。教师既做到把研究性学习渗透到学科课堂教学中,又可以通过学生自选研究课题、自找导师、自由组合、自我总结而开展研究性学习。注重学习方法的培养、基础知识的巩固、能力与技能的提高。

  (5)加大学科特长生、优秀生的培养,加大对学科竞赛的辅导;凡有竞赛项目的学科,成立实验小组,制定培训计划;争取在五年内,获全国一、二等奖以上的人数有重大突破。

  5、加强以学科为单位的教学研讨活动。

  加强教研室建设,以提高教学质量为出发点,以制度为保障,把教研室的建设落在实处,以发展为目标,提升教研室的建设品位;教研室要建立资料档案,把每次的研究过程资料记载下来,作为反思自己的第一手研究资料;为适应新课程的需要,各教研室还要设专人负责搜集、整理与本学科有关的最新信息资料,供教师们上课时使用;要将学科题库建设作为教研活动内容之一而纳入计划。加强集体备课,强化学科备课组作用,要建立“集体备课、资源共享、发挥特长、课后反思”的备课制度,使学科教研活动落在实处。

  鼓励教师听课,特别是跨学科听课。教师在听课中不仅要做听课笔记,而且要做到:找出亮点,指出弱点,提出建议;每学期要撰写一篇“听课有感”之类的文章。

  6、音体美教学工作

  (1)培养学生自我健体意识,掌握自我健体的方法;落实每天一小时的锻炼时间和措施;提高田径队的竞技水平。

  (2)健全艺术审美教育,丰富学校音乐、美术等艺术教育课及课外艺术教育活动的内容,加强艺术特长生的培养,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

  (五)教科研工作

  1、教育科研队伍建设。

  既重视老教师的作用,又重视激励中青年教师施展才华,加强教师培训,创设一种有利于教育科学发展的民主、团结、和谐、融洽的良好氛围;逐步形成一种有利于人才脱颖而出和健康成长的良好机制;以形成一支具有先进教育教学理念和现代化教学手段、勇于创新和实践的科研骨干队伍。

  2、开展课题研究。

  以科研课题作为教育科研的主要载体,让课题走进课堂,体现教育科研“问题即课题、教学即研究、成长即成果”的特点。总结“十五”课题研究成果,做好“十一五”课题申报工作,力争每位教师都有自己的科研课题;每个教研组都要有市级以上课题;学校要有2--3个省级课题及全国课题,通过课题研究,使教师队伍从“劳动密集型”向“科研集约型”转变。

  3、实验班的建设。

  研究实验班的培养目标;制定实验班的实验计划和《济宁一中实验班工作实施方案》。

  4、教师培训

  实施教师计算机和英语培训计划,用两年时间,整体提高教师的计算机和英语水平,为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有机结合和开展“双语”教学奠定基础。

  5、全面贯彻素质教育的方针,定期召开素质教育研讨会。研讨会以新课程、两支队伍建设、学生思想道德建设为主题进行研讨。

  (六)学校的管理工作

  1、完善《教职工岗位聘任制》、《岗位聘用合同制》、《济宁一中教职工奖励制度》、《教职工量化考核办法》,以激励机制挖掘每一位教师的教育潜能。

  2、贯彻《廉政准则》,执行“三重一大制度”。即重大决策、重要干部任用、重要项目安排和大额资金使用,需经集体讨论决定,保证决策的正确性;加强民主管理,促进党风廉政建设。

  3、充分发挥工会、教代会在民主管理中参政、议政的作用,凡关系学校发展和教职工切身利益的重大问题,都要经过教代会讨论通过,实行校务公开,主动接受教职工和家长、学生的监督。

  4、认真贯彻《济宁一中教师职责》、《济宁一中教学工作常规》,不断完善岗位责任制;建立科学管理流程,加强全员、全方位、全过程的管理,不断提高教学管理系统的指挥、检查、反馈功能。

  6、积极探索以人为本的学校管理途径,完善《济宁一中干部、教师、职员评价制度》,注重过程评价,调动教师的积极性,创设宽松的教育教学环境,实现统一性和灵活性的辨证统一。

  联系方式:

  地址:济宁市中区南北晁家街1号  邮编:272000

  电话:(86)0537-2214406 2212711

  电子信箱:sd-jnyz@163.com

  网址:http://www.sd-jnyz.com

 

 

相关阅读
  • 济宁学院附属中学
  • 济宁八中
  • 济宁市育才中学
  • 济宁霍家街小学
  • 济宁三中
  • 济宁十五中
  • 济宁学院
  • 济宁实验中学

    • 上一篇:济宁十六中学
      下一篇:济宁实验中学

      济宁运河畔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来源于注明来“源于:运河畔或www.yunhepan.com”版权均属运河畔网所有,其他媒体可以转载,且需注明“来源运河畔网”
      ②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济宁运河畔,济宁信息港)”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全网热点
      • 健康
      • 教育
      • 新闻
      • 美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