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岩短信内容
微博原文
海岩剧本手稿
近日编剧田博在其微博中自曝曾为海岩代笔,并公布了海岩修改其剧本的照片。随后海岩委托好友编剧张佳通过微博以及媒体发表官方声明详述《五星大饭店》创作始末,否认曾找人代笔。鉴于网友对“海岩代笔门”事件始末不够清楚,编剧张佳于1月29日在新浪博客中撰写长文详述了事情的始末。
编剧田博近日在微博评论韩寒“代笔风波”时,自曝曾为海岩代笔创作电视剧《五星大饭店》的剧本,并公布了海岩修改其剧本的照片。26日海岩通过朋友、编剧张佳的微博发表声明否认“被代笔”,并称必要时可以把保留的修改稿和口述录音发表。随后,海岩又正式通过媒体发布了官方声明,再次详述《五星大饭店》创作始末,称田博当时作为一个大学生,没有五星大饭店的工作经验以及居住经历,怎么可能写出酒店行业的人物及细节。
1月29日编剧张佳在新浪博客中详述了“海岩代笔门”的始末,张佳称自海岩通过她的微博发表回应之后,接到不少媒体的采访邀请但都尽量避免口头发言回应,所以特地落笔成文从个人角度来谈谈这件事情的始末。张佳首先称赞海岩为人并详述了其与海岩的工作经历,意在证明海岩是一个负责任的编剧,如果是共同完成的作品在编剧一栏里也会共同署名。而给田博在《五星大饭店》这部剧的职责是文学编辑,也出现在了电视剧屏幕上。
张佳表示《五星大饭店》虽然收视不算成功但是是海岩最喜欢的一部作品。剧中三个女孩的三种情感让他在创作中体会很深也创作的非常过瘾。并且海岩创作周期比一般编剧都长,海岩做文学本不算快手,每句话都反复打磨,每个桥段都能记得,这些并不稀奇,所以这部剧不可能是海岩找人代笔的。最后张佳列举了代笔、编剧助理、抢手、联合编剧四个名词进行解释,意在说明田博在偷换概念给网友造成误解。
博客原文:
海岩老师借我的微博发表了对“田博代笔事件”的声明以来,我接到一些媒体的采访邀请,但我尽量避免仓促的口头发言回应,因为说的不如写的真,随意发声也是不负责的表现,于是我落笔成文,在此仅从个人角度说点我对这件事情的心里话,文责自负,笑骂由人。
我所熟识的海岩老师一向宽和待人,事情来了不怕事,事情过了不追究。但在广大影视行业同仁和广大群众网友的关注下,关于此次事件的个中细节,虽然海岩老师已说的足够清晰,但除非对簿公堂呈上证据,通过司法手段开诚布公地解决,否则旁观者难以得到最清晰的真相。所以海岩老师曾向我表示,如他发表声明过后当事者田博若仍旧无法释怀,大可通过法律途径解决此事(著名编剧、中国电视剧编剧委员会常务副会长刘和平老师第一时间在微博也公开表示他反感不付出法律成本的片面之词)。日光之下,司法介入,清浊立现。海岩老师昨日已归京,认真翻看了制作公司和田博的合同,合同写明他的任务是做记录并整理记录稿,也说明了给他的署名是文学编辑。如若和海岩老师手中合同内容不一样,可请田博提出。
我和海岩老师是师徒兼朋友。我和他的合作始于他想续写《永不瞑目》,即原故事之后的故事(非前日播出的翻拍版),经人介绍,我和韩星老师(作家出版社编辑)和他见面即签署了合同,未动笔就支付了定金,合作诚意和氛围非常好。坦白的讲,韩星老师有家有业,他丰富的经历能给这个故事带来生活质感,而我当时作品很少,年纪尚小,能够参与已属大幸。其实这个故事海岩老师已经了然于胸,但他给我们的承诺是——共同署名。即播出时屏幕上将呈现——“编剧:海岩、韩星、张佳”
后来这个项目因为海岩老师这几年身体抱恙,同时我们三人各自工作单位的事情纷繁,更由于他几乎对剧本的每个字都会反复推敲而进展变缓,历时一年半,几易稿件终未定稿。这一切只因海岩老师一向对自己的作品要求严格,《永不瞑目》又是他的巅峰之作,续集做不到他自认为的完美就算暂时搁置也并不可惜。但在此项目之后,我们三人还是经常聚会聊剧本,还期待着续集故事能够尽快搬上荧屏,同时也在筹划日后的合作事宜。
据我所知,海岩老师成名后和别人的第一次合作是和金凌云老师,作品为电视剧《独家披露》,林心如、周一围主演,今年也会面世。海岩老师非常看好金老师的原小说,于是邀请金老师一起创作,金老师时任《京华周刊》副总编辑,虽对写剧本不精通但乐意尝试,于是他们以合作者的格局一起写了大概有一年半多。写过影视剧本的同仁都知道,小说改编电视剧的难度非常之大,有时甚至难过原创。金老师在剧本修订完成后的一次会面上和我说,和海岩老师合作实在太辛苦了,压力巨大无比。我深表理解,因为这种压力在我和海岩老师合作时尤甚。海岩老师每天在昆仑饭店工作结束就到了晚上9点(因为他的真正职业其实是锦江国际集团董事、高级副总裁、昆仑饭店董事长),到家几近10点半,静心后开始手写剧本或小说(因为他不懂电脑,手机用的都不是智能的,右手中指有厚厚的老茧,皆是捏笔导致)。一进入写作状态就会到凌晨2-3点,小睡一下,6点起床,8点又去工作岗位……如此已经形成习惯,从未听他喊累喊苦,每次见面都神清气爽。写作只是他除收藏、酒店设计、酒店经营外的业余爱好之一,外人以为他身心疲惫,他自己却不冤不乐。
根据我和海岩老师的合作,我有以下感受:我觉得与他合作首先要像他一样专注尽心;其次还要有很强的编剧能力;再次,他的故事里充满了军政商的诸多元素,非熟识其中规则的人很难驾驭;好在我和他的合作项目,是一部没有这些元素的情感剧,我能应付,否则也难以达成合作。所以海岩老师就田博事件发表的声明中,有一段话很能说明问题——“那时候尚未毕业的田博,没有住过五星饭店也没有五星饭店的管理工作经验,如何写的出这个故事?”莫要争辩说施耐庵没有上过梁山,也写出了《水浒传》;吴承恩,没有去西天取经,也写出了《西游记》;罗贯中没有经历三国也写出了《三国演义》;曹雪芹也没有抱过林妹妹,也写出了《红楼梦》……那皆是虚构。你我都没去过的世界,何来真实与否?剧本要求的点滴细节真实度执行度十分之高,和小说创作又不一样。
我还记得一个细节:有一次《独家披露》开新闻发布会,海岩老师事先就和主办方打好招呼,编剧是他和金凌云老师两位,结果现场又只是强调了他,未提及金老师,海岩老师台下又行协调未遂,片花光盘上也未见金老师名字(包括百度百科等也是如此,毕竟“海岩剧”名头太响,制片方有类似考虑不足为奇),海岩老师因此事抱憾不已。好在播出时有金老师编剧署名,金老师也并不计较。
关于《五星大饭店》,外界可能不知道,这是海岩老师最喜欢的一部作品,剧中三个女孩的三种情感让他在创作中体会很深也创作的非常过瘾。虽然这部戏遭遇了自然灾害被停播,在收视上不算成功,但海岩老师不以收视论英雄,十几部小说里独爱这一部,多次和我们讲起这部戏里一些细节为何这样设置的缘由……这里以我个人观点还要补充说明一下,第二次见海岩老师的时候,我说起海岩老师的《平淡生活》和《河流如血》其中几处细节都让我潸然泪下时,海岩老师都清晰地记得自己当时写这些段落的创作心情和为写戏搜集的素材故事。海岩老师创作周期比一般编剧都长,又必须做文学本而非“行活儿”,不算快手,每句话都反复打磨,每个桥段都能记得,这也并不稀奇。所以当田博声称为海岩老师代笔的言论出现后,我的第一反应就是——不可能。
在这里,我要为没写过剧本的朋友解释一下这几个名词——
一、代笔:
就是指大纲,人物,整个故事走向、细节部分都已经在作者心中,或者已经较为简单的落实于书面,而作者本人不懂电脑或者打字较慢或身体限制,找来相关专业的人来代为落实成剧本,即,我说,你记录,我再根据你写的基础来做反复修订。但是在我说你写的过程中,因为代笔一般找的都是略懂剧本的人,速记员因为不懂专业术语,记录的东西往往令人看不明白或啼笑皆非,而代笔在描述上会有更好的效果。著名编剧、中国电视剧编剧委员会常务副会长刘和平老师也就此次事件说过——“最痛苦的是我不会打字。《雍正王朝》以来,都是口述,由助理追着语速打入电脑……十多年来,几百万字,为我代笔者好几人了,此为代笔。”
但请注意——这里代笔所记录的文字并非代笔本人的思想成果,不应当归为己有。在田博展示的打印稿照片上,我们也看到,海岩老师修改的非常细致而大量,可见海岩老师对田博的文笔和记录并不算满意(海岩老师说甚至要改四、五稿),这也就导致了之后的不再合作。田博及其友人不断指出《五星大饭店》里有田博本人家乡、朋友名字,我在这里不妄加评断,只说我早年参加剧本讨论会做记录时的真实感受:导演分析一部即将改编成剧本的小说,说“我们再加一个人物出来吧,让他推波助澜,让他和主人公形成对峙,他出身在一个小山村”……回家整理对话内容时,我就拥有了给这个人物起名字和出生地的资格!因此我们不得不承认,田博对《五星大饭店》是有所付出和贡献的,就算做了记录,并适当丰富了细节(具体工作量有录音和若干稿与最终成品稿为证据,海岩老师可出示),但可能不足够到署名独立编剧或和海岩老师联合编剧这一步,否则以金老师,韩老师和我都得到署名的事件类推,说不通。大家面对那份贴出的手稿照片,不可将海岩老师修改由自己口述、田博整理的稿件,理解成是海岩在田博创作的剧本基础上进行的修改。田博展示了诸多电子稿剧本,世人都知道海岩老师不会电脑,他自然展示不出,你每次交作业的时候自然要在文件名上区分你和赵立志的功课,电子档无法证明什么。
当然,也有朋友会说海岩老师店大欺生,田博当时仅是在校学生,不比金老师韩老师的社会地位,所以没有名分。但我接触海岩老师的时候,也才大四。诸多不懂电脑的著名编剧都有代笔,也都未给代笔署名(可以问问拥有代笔者的著名编剧刘和平老师、费明老师)。说浅白点吧,你们领导开会,找了全公司文笔最好的你整理了会议记录发放全公司,这篇发言稿的作者归谁?是否在发言稿上要写你的名字?领导口述了精神和要点,秘书写成文章,秘书会说这文章是自己写的?雕塑家罗丹绘制了设计图,做了小样,雕塑工人会说自己就是罗丹?一篇文章、一个剧本、一件雕塑,它最有价值的是什么?是码字还是切石头铸铜?
注意,以上也许都不重要,重要的是下边,田博一直刻意隐瞒的一个真相要被揭穿了,和他扬言付出3分就要3分的理论相悖——
更让人愤慨的是,《五星大饭店》在播出时,制片方在片尾“职员表”里其实给田博署名了“文学编辑”(参见公开播出版本,各大视频网站可见),我想,相对于“代笔”或“文字记录员”,“文学编辑”不是一个分量很轻的称谓,这已经恰当地形容并肯定了田博所做的工作(相信也支付了相应报酬)。你要的那3分,海岩老师早已给过,“文学编辑”之称和你所认为的付出,是相当的。另外,就连田博自己也接受了这个署名并以此告知过媒体——“田博自己导演的作品入围过国际电影节,为海岩《五星大饭店》担任过文学编辑……”(见豆瓣田博影人介绍和《黔中早报》——“动画电影《魁拔》和贵阳小伙田博的电影梦”)
豆瓣http://movie.douban.com/celebrity/1315402/
《魁拔》贴吧
http://tieba.baidu.com/f?kz=1149724318
但是,田博在此次向海岩老师质疑时回避了自己已经署名“文学编辑”这一点,而是营造出自己什么都没有得到的迹象,偷换了“代笔”的概念,借韩寒方舟子“代笔”论战的机会,将自己的“文学编辑”工作偷换概念声称自己是海岩老师的“代笔”。意图将大家引导到这么一个假设:方舟子质疑韩寒的小说其实是他父亲“代笔”写的,那么海岩的《五星大饭店》其实是由他田博“代笔”写的。生生地借社会热点的东风,偷换概念贩卖自己的私活。你的目的是什么,炒作自己?客观上你已经达到了,24小时之内各大门户网站都有你新闻了,你会因此名声大振涨稿费吧(你会对刚入行的投资方这样说么:您去百度下田博加海岩,看到没,海岩的戏是我代笔的哦……)或是你希望海岩老师和制片方能彻底承认《五星大饭店》的剧本是你代笔写的,像是慈禧太后让大臣画幅画然后盖个自己的章就成“太后御笔”那样的代笔,像是方舟子他们质疑韩寒的小说其实是他父亲写的那样的代笔!让人们都认为其实是海岩老师雪藏了真正写出合格拍摄剧本的你,而自己为老不尊地硬挂了个名,现在这剧应该只署名你田博编剧或者你大人有大量,同意署成海岩、田博编剧?是这样么?海岩事件中,代笔不等于枪手,大家勿被混淆。
二、助手(编剧助理):
编剧有助手是常态。首先,助手可以帮忙打理事物,整理格式,发送邮件,打印剧本,修改错别字等等,很多编剧写完剧本无心无力再做这样繁琐的工作,都是助手来打理。我之前写一部作品,制作人要求用台湾剧本格式,但是我的电脑无法实现三角号,为节省精力,就找了助理来协助完成,我写完剧本后发给他,他来整理明晰,我再给制作人。当然,如果这个小伙子多年后拿出一堆所谓的证据来说明他是我的枪手,我觉得我的辩白也会显得无力。我还曾见过一个资深的TVB编剧,因内地和香港的文化差异太大,他的每句话几乎都要助手来按照内地语风顺一遍,他的助手曾和我抱怨,这分明就是自己在出力,剧本有他的功劳,应当署名。但香港编剧事后强调,你顺的是我的语言,而不是我的故事我的内核和我台词里想表达的意思,我也按照你的工作量给了你钱,并未欠你一分,你的工作不属于创作,就像好莱坞电影翻译成中文,不会给中文翻译署名编剧一个道理。这种说法正确与否我不评论,但我觉得香港编剧能把事情说明,也会避免一些不必要的纠纷。毕竟,编剧工作里很多事情都是难以界定和掰扯的,需要主力者来定标准,否则10分作品,你觉得他做了1,他觉得的他做了9,必然存有隐患。这点,很多有助手的编剧可以学习。某友是金牌编剧Z老师的研究生,刚入行就跟着Z老师写过一个火到要拍第四部的系列古装剧,他写一个单元(7集)的剧本,但是从选题、大纲、分场、剧情、台词、剧本、修改都是在Z老师反复指导下进行的(可能这剧本Z老师写三、四天就出一集,但是指导学生写一集要用一周的精力,每次都是和学生交流故事选题,然后学生写一个大纲,Z老师看了后现说具体故事,具体到情节走向和重要桥段、台词,学生录音记录后整理丰富成新大纲,老师改,然后学生写剧本,老师再提意见,甚至一些难写的重场戏亲自写,继续改,一直改四到五稿)。事后,Z老师给这个学生给了不菲的稿费,还想给学生署名总编剧下的单元编剧,但是因为制片方的一些缘故,最后署名了片尾的“编剧助理”,Z老师指导学生写其实比他自己写更累,更多的是出于培养学生的角度。此友一直在跟着Z老师学写戏,下一部戏就署名Z老师总编剧之下的联合编剧了……名师手下是否出高徒还待时光检验,但捍卫师道,义不容辞。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