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山大地震》剧组人员举办祭奠仪式CFP现场图片 制图 夏曾珍
消息晨报记者 彭骥 来到唐山运动场的每个唐山市民,几乎人人都有自己的故事。他们想从这部电影中看到什么?他们的等待是怎样的?电影《唐山大地震》上映前后,晨报记者专程采访了一些唐山观众,听他们讲述对这部电影的感受。面对采访,有忸怩的,有健谈的,有淡然的,有激动的,但每个人都相当配合,言谈诚恳地讲述,纯朴得令人激动。
“哭了就哭了,应当的”
被访者:侯大爷老伴(64岁,地震那年30岁)
晨报记者在熙熙攘攘的入口处碰到了一位大娘,听说要聊两句,她有点不好意思,害羞地笑了笑,但还是停了下来。她告诉记者,她今年64岁了,儿子是政府机关工作人员,他和老伴要来这两张票,必定要来看看,“要说地震,我们家算是走运的,没人遭难。但当时我们都经历了啊,那事,一辈子都忘不了,那是必定要来看的。我们啊,就想看看,电影里头拍的,和我们亲身经历的,是不是一样的”。问起她的名字,她指着身边一位老头,带点一言难尽地语气说:“这是我老伴,他姓侯。他……”这时记者才注意到大娘身边的大爷始终一言不发。记者补充问:“不怕哭得厉害吗!”侯大爷突然冒出一句:“哭了就哭,应当的,不能忘啊!”
“家破人亡,足够拍一部电影”
被访者:姚润宏(69岁,地震那年35岁)
69岁的姚润宏身形魁梧,略有些驼背,坐在现场简易的椅子上,他和妻子一起来观看《唐山大地震》。保持从包里拿出一件衣服,再指着身上的统一T恤,他告诉记者:“这是我姑爷的,他作为志愿者参加了汶川大地震的抗震救灾。这次来,我穿着他参加抗震时的衣服。谁知道,到了才知道要换统一衣服。”
说起对电影的等待,他沉思了片刻,情感中带着点压抑的激动:“真实,就是要真实!我说的真实,不是说里面的故事要讲全我们经历的那些,它只要能抓好一个人和一件事,符合真实,这就足够了。”他叹了口吻,讲起了自己的故事,“要全面说清我们这些亲历者的遭遇,那是不可能的,我们也不奢望。哪个经历过这件事的人,不是有着自己那本难念的经,任何其他人都没措施体验的。不说别人,光说我一个人的故事,家破人亡啊,就足够拍成一部电影了”。他指着身边的妻子,“当年,我家破人亡,这位是后来重新组合的家庭。要说这些年的事啊……”姚大爷停顿了许久,记者离开。
“这部片子早该拍了”
被访者:张子清(54岁,地震那年20岁)
唐山市中地煤职工张子清和唐山市公安局杨增贵坐在一起。张子清谈得很有觉悟,“这么多年了,就没一部电影说唐山大地震,早该拍了。这部片子该拍啊,宣传宣传咱唐山,让大家看看唐山这些年的发展和变更,对那些离开的、经历过的、帮助过唐山发展的,都是一种交待。我们是幸存的,感受到党和国民的关心,想想那些逝世去的,他们都没机会啊。对那些年轻人,这也是一种很好的鼓励和教导”。
他告诉记者,他和杨增贵把孩子们都带了来,一起看这部电影。对于《唐山大地震》,张子清一直关注着各种报道,惟一的等待就是“真实”,“电影讲的故事我大概也知道了。不管是故事,还是场面,还是情感,都得真实啊,我们坐在这里的老人都是经历过这些事的,一点点假都蒙不了我们”。接着,他指出,电影描写的都是地震对唐山城市和城市人造成的毁灭,没有涉及当时的唐山农村,“我就是来自农村的,我叔叔伯伯都在地震里没了。地震对城市造成的损害可能是最大的,但农村的其实也有自己的那份经历”。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