另外值得一提的是,《小时代》的制片人安晓芬是专业的会计师出身,也曾是《锦衣卫》、《叶问》系列电影的制片人。她入行是跟着张伟平与张艺谋做新画面影业,主要负责财务工作。后来,转投星美,继续负责财务,同时她也将院线市场摸了个透。后来,安晓芬成立了自己的影视公司。
“英雄不问出处,广告圈离电影圈不远,华谊王中军就是广告公司起家,还有一些导演也是拍广告出身。”凌平觉得他在广告圈的经历,能对年轻人和电影市场了解一些,所以敢做年轻人喜欢看的电影。凌平入行的方式就是泡电影院,“我看国产电影什么片子都看,没有看不下去的,分析小片怎么拍的,为什么排片那么少?总能学点东西。”一年下来,他要到电影院看上100多部电影,而且还时常请公司员工一起看,“我一年要贡献一两万的票房。”他笑称。
营销改变市场格局
有人说中国电影不缺钱,也不缺明星、导演、编剧等创意人才,但最缺的一种人,就是能将电影像商品一样生产和营销的制片人。相比之下,好莱坞独立制片人或者大制片公司的电影出品人个个是狂热影迷,但他们坚守的职业信仰是,制片人是商业电影和消费者娱乐需求的代言人,票房决定一切。
制作过《加勒比海盗》等一系列成功影片的好莱坞金牌制片人杰瑞·布鲁克海默说过,“我将成功等同于票房。如果我的电影获得评论界一致褒奖,却没有观众去看,那我这辈子也就只能待在好莱坞某个小工作室里。”
“在中国更多的制片人有电影情结,对剧本、导演、桥段很感兴趣,但对电影营销发行有些距离。”凌平觉得电影需要人文关怀,也需要票房,何况电影比电视剧市场更残酷。
“拿个剧本,然后找来导演、演员、摄影等一帮人,这是以前做电影的方法。中国电影的主流观众在15到35岁,要了解他们的需求,你的电影才有市场。”凌平认为电影主流观众是普通大众,要尊重观众,不是想当然你想拍什么。《泰囧》的成功就是抓住观众需要释放的心理,给他们讲了个搞笑的故事。
“电影是娱乐产品”这个概念在业内达成共识很多年了,不论是否职业制片人出身,优秀的制片人身上需要具备商业与艺术素质,何况在当下中国电影市场大环境下,电影投资构成越来越复杂,盘子越做越大,甚至融资、股份分配等这些都是制片人需要思考的,以至于有的职业制片人也到商学院里“回炉”。
尽管心中都藏着一个华谊兄弟的梦想,一些制片人避讳谈有关商业模式的言论,但凌平无所顾忌,“在中国电影产业大环境的变迁中,新的营销模式一定会出现,市场繁荣背后,国产电影的操作模式在经历一场更新换代。”
(编辑:边界)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