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罗斯颁布的“禁同令”甚至影响到一部柴可夫斯基传记片的命运
俄罗斯今年6月通过的“禁止宣传非传统两性关系”的法令,在为2014年俄罗斯索契冬奥会蒙上一层阴影的同时,也在俄罗斯文化圈引起了广泛的自我审查。其中,最受影响的一例,便是俄罗斯境内一部有关作曲大师柴可夫斯基的传记电影,因受俄罗斯政治局势的影响选择了“自我阉割”,淡化甚至直接“忽视”了有关柴可夫斯基性取向的探讨。作为世界知名的作曲大师,柴可夫斯基迷雾重重的性取向,俨然成为“恐同症”大爆发的俄罗斯最不可触摸的一个痛点。
柴可夫斯基传记电影 删除同性恋元素
早在今年3月,俄罗斯文化部长弗拉基米尔·美迪恩斯基(Vladimir Medinsky)在接受俄罗斯Lenta网站采访时便说,“性取向……不应该在电视或议会上展示或讨论。”6月30日,俄罗斯政府以436票赞成、0票反对、1票弃权的结果,通过法案规定,任何向俄罗斯未成年人宣传“非传统两性关系”的行为都属于违法,任何与同性恋有关的宣传、游行都将被禁止,违反者将处以不同额度的罚款和监禁。此法同样适用于外国人,违反该法令的外国人亦将面临被驱逐出境、罚款或拘留的惩处。
柴可夫斯基在俄罗斯国宝级大师的地位,常常因与同性恋的牵扯而蒙上了不少尴尬。有些历史学家认为柴可夫斯基是异性恋,但大部分学者根据柴可夫斯基与其弟马戴斯特(Modest)的通信,认定其是同性恋。据说,柴可夫斯基在53岁那年骤然辞世,也和他的同性恋身份有关。
作为俄罗斯境内备受尊敬的电影制片人,莫斯科果戈理戏院的艺术总监吉里尔·赛勒布伦尼科夫(Kirill Serebrennikov)早在去年8月便提出要拍一部有关柴可夫斯基的传记片,只是,因俄罗斯当局担心作曲家与同性恋纠缠不清的关系,赛勒布伦尼科夫迟迟筹措不到拍摄资金。今年7月,俄罗斯文化部成了这部电影的投资方之一,并为这部电影投资了约553万元人民币。
编剧尤利·阿拉伯威(Yuri Arabov)为了这部电影前后做了五次修改。后来,他干脆否认了柴可夫斯基是一名同性恋者的传闻,并将其描述为“一个无家的男人,一直被迫肩负着别人加诸他身上的‘喜欢男人’的推测,因这些谣言而深受困扰”。阿拉伯威对俄罗斯《消息报》(Izvestiya)说,“整部电影的主旨跟同性恋完全没有关系。” 赛勒布伦尼科夫也否认了剧本的反复修改与柴可夫斯基的性取向有关,该片制片人萨宾娜·耶渃么耶娃(Sabina Yeremeyeva)则称,影片不会与俄罗斯反对同性恋宣传的法案发生冲突。
不得不承认,因俄罗斯举国上下的“恐同”倾向,俄罗斯文化圈已进入十分细致的“自我审查”阶段,而作为最有影响力的大众传播媒介,俄罗斯电影圈更是战战兢兢。《俄罗斯新报》(Novaya Gazeta)电影专栏作家拉里萨·玛尔俞科娃(Larisa Malyukova)说,在去年看该片剧本时,她还看到柴可夫斯基因与一位年轻男士的爱恋而痛不欲生。她认为,阿拉伯威迅速而果决的删除反应代表了俄罗斯公众对俄罗斯政治局势的普遍反应,“你要知道我们有一个怎样的文化部。每个人都变得十分小心,阿拉伯威也只是表现得小心且‘正确’而已。”
“否认柴可夫斯基是一个同性恋,简直是太愚蠢了。这部电影的前后创作简直是俄罗斯当下文化氛围的一个缩影,这也让俄罗斯成为受过良好教育的西方舆论界的笑柄。” 对柴可夫斯基有过深入了解,且出版过好几部柴可夫斯基书籍的作家亚历山大·泼兹南斯基(Alexander Poznansky),将整部电影剧本的修改行径斥为荒谬。
74%俄民众支持反同法案
有意思的是,当美国同性恋权益团体“全面出柜”成员8月8日汇聚在俄罗斯驻联合国大使丘尔金的家门外,要求俄罗斯当局废除反同性恋法案时,除了手执刻有全球340457位同性恋签名的红色示威牌外,他们随身携带的白色示威牌上的人物头像便是柴可夫斯基。多才又忧郁的柴可夫斯基已然是同性恋者最理想的“代言人”,还有什么比拿柴可夫斯基打俄罗斯当局的脸更有趣的事呢?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