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过这种嘉奖并不一定非要局限在票房大卖上,低成本电影也不只有商业院线一条出路。原中国电影出版社总编辑李梦学就认为:“中国电影没有票房不行,但光追求票房,没有艺术片,没有有思想的电影也不行。艺术片到底该在什么场合、什么平台播放,让观众看到(是个问题),我觉得还是不要盲目进入院线,可能会打败仗。”
如今《美姐》是顽强上了院线,但区区几十万的院线票房真的就能鼓励到青年导演了吗?其实郝杰的导演处女作《光棍儿》就没有上院线,而是选择了网络播放,最终也获得了2000万以上的点击量。在网络视频运营模式日渐成熟的今天,文艺片上网络院线也未尝不是一个好办法。
另外,片方通过青年影展上业内人士的评价来判断影片的市场前景,显然是错误的,有太多获得业内认可的电影票房都惨败了,王竞的《万箭穿心》最终票房也只有129万,还有更惨的,王全安的《团圆》才拿了不到10万。这是因为“业内人士”和“掏钱买票的观众”看电影的出发点是完全不同的:前者评价电影的标准是拍得“好不好”,后者的标准则是“好不好看”,以影展上的评价,去推断市场上的成败,只会落得一个按图索骥、不得其所的下场。而所谓的文艺片在票房大战中必然是要失败的,如果有哪部文艺片成了票房黑马,比如几年前范冰冰主演的《观音山》,也是因为毕竟有大明星的帮衬,以及档期的优势等多方面元素,而这些元素本身也是商业元素。
不得不承认的是,目前的中国电影机制和市场链条缺乏系统性,也不够标准化,导致电影票房与品质经常背道而驰。但是不管是在哪个国家,电影市场都有它自己的游戏法则,无法满足院线需求的文艺片硬闯商业片的战场,显然是不理智的,要想让中国电影票房和艺术价值高度统一,需要创作者们从影片本身着手,积极改变现状,而不是逞一时之勇、做无谓之争。
(编辑:汀)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