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而,也有人提出,若仍然用电影诞生初期的形态作为判断标准,无异于将电影在过去100多年中的发展一笔勾销。时至今日,电影已经有了属于自己的成熟形态,以这样的标准来审视,《爸爸去哪儿》虽然号称是同名综艺节目的“大电影版”,但并不合格。
这里说的“不合格”,并非单指它的拍摄时间只有5天,更多是指它在形态上与同名综艺节目并无二致,仍然是5组明星家庭共同完成任务,只不过背景放在了动物园。连它的主创也承认,该片没有剧本、没有故事、没有表演,连拍摄流程都遵照了电视的规律,力求保持节目的原汁原味。换句话说,《爸爸去哪儿》不是一部剧情片,而是一个真人秀,说它是同名综艺节目的新春特辑也未尝不可。
影评人“暗夜骑士”就表示:“电影市场居然要靠一个电视节目来喂饱,这说明中国电影工业本身已经差到无法满足市场需求了。”对于铺天盖地的质疑,监制滕华涛日前也亲自出面回应。他表示,“一开始想做这个事情的时候,就已经估计到会有不少质疑,我想到大家会说这个不像电影,毕竟可能碰了人家的蛋糕了。”但滕华涛认为,自己没有这样的障碍,在电影院里看这样一个故事,有笑有泪,三观正确,适合全家一起,这样的电影有什么不可以做的呢?
合家老小去影院看“萌娃”是这个春节最热门的事之一
争议3:“爸爸”重新定义了电影?
业内人士直呼,这个春节档有些看不懂,甚至还有人表示出了担忧。
微博实名认证为乐视影业城市发行经理的崔博涵称:“优秀国产动画被迫撤档,5天速成烂片横行影市,颠覆文化的烂片却能屡破纪录……春节档的电影市场,颠覆了电影原本的意义。”
湖南卫视总监张华立在其微博上称:“什么票房五要素,什么喜剧的AB线,电影,作为一种最早的长视频,来到了重新定义的时刻。包括电视剧包括春晚包括选秀季播包括一切视频,都是变化的终端惹的祸。这一切都只是开始。”
但这条微博发出后便引发了不小的争议,不少人对重新定义影片的说法深表反感。影评人“迷影兰波”表示,“消费纯真和亲情,中国式家长和庸众的胜利。美名其曰长视频占领影院终端。”
在一些影迷聚焦的网站上,不少人对此感到痛心疾首,有人这样写道:“电影是一门可以容纳悲喜剧与文学戏剧、摄影、绘画、音乐、舞蹈、文字、雕塑、建筑等多种艺术的综合艺术,但它又具有独有的艺术特征——而这部DV亲子纪录秀跟这一点也不搭边。”
“从这个角度来说,如果因为《爸爸去哪儿》票房火爆,就认为重新定义电影的时刻到来,未免有些牵强。当第一部具有照相功能的手机出现后,人们并没有因此重新定义相机和照片。数码相机的边缘化,恰恰是因为人们用照相机的标准要求手机,而手机制造商们也在不断提高拍摄像素,以满足人们的要求。”
“电视界可以跨界拍电影吗?答案当然是肯定的。但同样肯定的是,既然是电影,就要接受人们用电影的标准来评价。”
争议4:“爸爸”会扰乱电影市场?
《爸爸去哪儿》的大卖还引起了业内人士的忧虑,银幕上的综艺真人秀会不会一哄而上?更多赚快钱的电影会不会出来扰乱市场?
诚然,在中国电影市场,一部电影大卖确实会催生一系列“复制品”,目的就是复制对方的“成功”。正如《失恋33天》的成功带来了一系列小清新爱情片,《泰囧》的成功带来了一系列低成本喜剧。但成功者往往有其独特性和稀缺性,即其“不可复制性”。
近年能与《爸爸去哪儿》的热度相比的节目,只有《中国好声音》和《我是歌手》了,而“好声音”的电影版已经被证明失败。有观众表示,由于《爸爸去哪儿》第二季节目的人选悬而未决,要想再看到五个明星家庭卖萌搞笑,恐怕已经不那么容易,所以电影版就如同节目的大结局,已在电视机前相伴三个月的观众岂能不看。去年《快乐大本营》主持人集体出演的电影《快乐到家》成为票房黑马,就有业内分析称,这种结果是节目多年培养的粉丝,对节目的一次集中性回馈。所以说,所谓的“抢钱”,必定是一个愿打、一个愿挨。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