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爸爸去哪儿》大卖是电影界的“劣币驱逐良币”,会毁掉中国电影的说法,电影研究者彭侃并不认同:“作为中国首部电视节目衍生的真人秀电影,《爸爸去哪儿》有它的独创性,也有它的不可复制性,在影视节目产业链运作方面可谓非常成功,从前期项目准备,大量宣传铺垫,时间点衔接,档期安排,台网宣传互动,联合营销推广等方面来看,《爸爸去哪儿》都做得非常成功,因此能大卖,并不意外。
但是这种成功不可能复制,也不会成为电影的主流,作为电影人还是应该老老实实做好自己分内的事情,拍出真正的好电影。中国电影市场容量很大,只有定位不准、档期不妥、质量不硬的失败者,没有无缘无故的成功者。
结语:成功是因为具备别人缺乏的东西
当初《泰囧》卖到12亿,也被质疑不值这个票房。其实,应该被质疑的,反而是那些进了影院,却频频让观众“糟心”的烂片,使观众的观影需求长期达不到满足,才成全了《泰囧》。《爸爸去哪儿》其实也同理,有媒体如此描述道:“鲜活的人物、真挚的情感、让人捧腹的细节,原汁原味地从荧屏穿越到了银幕,也把电视观众拉进了电影院,并让电影院回响起了他们发自内心的笑声。”
正如有记者问滕华涛:“现在票房大好,你是否可以反击那些批评者了?”滕华涛则回答“不会”,“我反对以票房来决定电影的好坏。我从来没说过这是一部好电影,不管它的票房到几亿,你都不能用来证明这一点。但是,你得承认它是观众喜欢的电影,不然哪儿来的这么高票房?同样的,你也不能说,票房不好的电影就不是电影了。”
没错,不能说票房不好的就不是电影,拍摄周期长的就是好电影。电影不能无视其商品属性而仅仅以“好坏”和“是不是电影”来论定。面对争议,有媒体如此评论作结:“一部电影卖得好,观众携家带口看得高兴,恰恰说明它具备大多数低票房电影所缺乏的东西,说明其必定遵循了某种大众认可的游戏规则。退后一步说,这个市场总还是需要更多的电影来让它变得更丰富。”
(编辑:Headche)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