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告植入是《唐山大地震》的诟病,但却是影片“省钱”的功臣之一。甚至在拍摄汶川地震救济现场的镜头时,剧组需要租用发掘机、吊车等重型机械,最终冯小刚选择与中联重科合作,通过植入中联重科品牌,省了一大笔设备租赁资金。从商业运营角度来说,冯小刚无疑是很成功的。
反思:政府参与风险投资是上策
《唐山大地震》的投资模式值得电影人借鉴。电影本身就是风险行业,实现融资多元化,让政府参与风险投资为上策。
要害词3 唐山情结
河北观众贡献高票房
《唐山大地震》改编于小说《余震》,但把电影名变成《唐山大地震》就完整不一样了。唐山大地震是中国人的集体伤痛。而刚刚经历了2008年的汶川大地震,更让人对影片充满等待。
在票房上,河北观众的贡献最大。记者获悉,河北省统计的19家影院5天票房收入270万元,创下票房收入最高纪录,并远远超过全国平均票房比例。河北中联院线公司一位许姓经理说,“唐山情结”和冯小刚是吸引观众走进影院的重要因素。而之前有网友质疑冯小刚拿中国人的伤痛“卖钱”,称唐山人可能不买账,现在看来这种担心是过剩的了,唐山人并不像有些人想得那样脆弱。据统计,“唐山情结”为该片贡献了两个亿的票房。
反思:拍好“集体回想”有票房
拍中国人的集体回想,冯小刚又被老百姓爱戴了一回。此举也告诉更多的中国电影人,中国人经历的灾害并不算少,如果拍好了,是可以有票房的。
要害词4 口碑营销
影片市场营销很到位
对于高票房,影片的宣传环节至关重要。《唐山大地震》的高调出场,也是值得推荐的。姚建国说,《唐山大地震》的市场营销中,他们学到了很多。“就像企业推出新产品要做广告一样,影视作品进入市场,一样得靠‘吆喝’。”
开拍时“剧组网上在线征集道具”、影片在唐山举办开机仪式,都是很好的噱头。而在影片 临 上 映前,影片宣传更是无孔不入。7月12日,在唐山最大的露天运动场,15000名唐山市民一起看片,为影片宣传带来了“开门红”。
冯小刚一边喊着不愿跟媒体打交道,却几乎天天在各大电视台亮相。他还带着主创在全国8个城市快马加鞭地宣传,抢占了不少报纸、电视、网络的头条。不少同行都感叹:“这一阵每天都在绞尽脑汁地写《唐山大地震》了。”媒体的推波助澜,把这部影片变成了最大的娱乐事件。
反思:冯氏直白很难学
还记着冯小刚在消息发布会上说:“不被《唐山大地震》激动,你就没人性。”很多人批评冯导很擅长应用道德绑架观众。看了《唐山大地震》不哭就是没人性吗?但是这就是“冯小刚作风”。冯小刚这一套,其他电影人还真学不来。
(华商网-华商报)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