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山大地震》海报
《唐山大地震》因为之前一天三变的票房通报,惹上了“虚伪票房”的嫌疑。但到4亿票房的时候,很多观众都不由自主地“哇”了一声,无论如何,《唐山大地震》的吸金才能确实超前。但是票房的背后,有哪些不为人知的“阳谋”?记者深入采访业内专家,破解《唐山大地震》豪言5亿票房的内情。
要害词1 提价和“独霸”
提价发明一亿票房“独霸”影厅
在炎热的夏季,不少人跑进商场和影院避暑。影迷赵先生走进电影院,原打算和朋友去看部喜剧片的,但却看见影院显示屏上是清一色的《唐山大地震》。“真的是没得选择,当年《建国大业》也是这种情景。”记者日前在一家影城看到,只有一个厅在放其他影片,其他影厅上映的都是《唐山大地震》。《唐山大地震》上映后,不少地区影院的票价在70元左右。之前的大片价格都是60元。关于“提价”,发行方华谊兄弟给各影院的政策是,每张票提价5元。对于影院一口吻将票价涨成70元,一位影院经懂得答的理由堂而皇之:“因为片方提价了。”对于即将到来的5亿元票房,若以每张票50元盘算,至少1000万人买票看了该片,仅提价一项,该片纯收入超过5000万。
反思:“独霸”档期是法宝
“垄断”影厅,这可能是一些主旋律电影高票房的法宝,中国以后的主旋律电影完整可以走这样的道路。
要害词2 政府投入和广告植入
政府参与风险投资值得借鉴
《唐山大地震》的投资模式值得学习。《唐山大地震》的投资方,呈现了7家。唐山方面制片人姚建国说:“《唐山大地震》在影视制作上尝试了一种政府领导、社会资本跟进的投融资模式。”
在1.2亿元的总投资中,唐山方面投资6000万元作为风险资金,其他的6000万,一开端华谊兄弟公司出资5400万元,中国电影团体公司出资600万元。而在2009年,华谊又将部分投资转卖给了浙江影视团体、上影团体、英皇影业和寰亚电影。这样算下来,华谊兄弟将风险全部转让。而唐山市采用了政府主导、推动,唐山广电传媒有限公司筹措资金作为投资主体,进而与其他投资方进行合作。在最终利润的分配上,姚建国说,唐山方面的6000万元中有15%是投资,其余5100万元是“援助”,不过享有影片50%的利润分配。据估算,唐山方面的赢利应当是数千万元。
广告植入是《唐山大地震》的诟病,却是影片“省钱”的功臣之一。甚至在拍摄汶川地震救济的镜头时,剧组需要租用发掘机等重型机械,冯小刚选择与中联重科合作,通过植入品牌,省了租赁资金。
反思:政府参与投资是上策
《唐山大地震》的投资模式值得电影人借鉴。电影本身就是风险行业,实现融资多元化,让政府参与风险投资为上策。
要害词3 唐山情结
河北观众贡献高票房
在票房上,河北观众的贡献最大。记者获悉,河北省统计的19家影院5天票房收入270万元,创下票房收入最高纪录,并远远超过全国平均票房比例。河北中联院线公司一位许姓经理说,“唐山情结”和冯小刚是吸引观众走进影院的重要因素。而之前有网友质疑冯小刚拿中国人的伤痛“卖钱”,称唐山人可能不买账,现在看来这种担心是过剩的了,唐山人并不像有些人想的那样脆弱。据统计,“唐山情结”为该片贡献了两个亿的票房。
反思:拍好“集体回想”有票房
拍中国人的集体回想,冯小刚又被老百姓爱戴了一回。此举也告诉更多的中国电影人,中国人经历的灾害并不算少,如果拍好了,是可以有票房的。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