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山大地震》海报
很久之前,采访一位年长的戏曲导演,问他:“中国人为什么爱看苦情戏?”他答复说:“生活太压抑,只能借着戏哭出来。在别人的悲伤里抒发自己的情感。”
其实很难把《唐山大地震》归类为灾害片。电影里,灾害的场景并没有被重复渲染--或者说,灾害片只是一个外壳,在这个吸引人的类型片的外壳下,冯小刚讲述的,是他一向擅长的平民故事。只不过,这一次,这个故事,被放在了唐山大地震的背景下。
《唐山大地震》是典范的中国人爱看的传统的苦情戏。李元妮的故事令人动容:仅仅保持了几十秒的地震让一个几十秒前还拥有幸福家庭的女人失去了丈夫,之后,她还要被迫做出一个非常艰巨的选择,两个孩子,女儿和儿子,只能救一个。
人性和命运之间安排的冲突给了这部电影一个非常戏剧化的开端,这个开端是非常好莱坞式的:一个人被卷进了一场意外之中。只不过,好莱坞电影中的人物多半是靠个人的力量去解决困境,补充心灵上的伤痕。因此好莱坞电影中的那些人强悍,张扬,在困境中依然过得“花红柳绿”。而《唐山大地震》里的李元妮清苦自持,几乎是以一种近乎自虐的方法度过了30多年。认为过得“花红柳绿”便对不起为救她而逝世的丈夫。情节差别的背后,是不同的文化和价值观,而价值观的形成,又和社会现实有着千丝万缕的接洽。
采访冯小刚的时候,曾问到,《温故1942》为什么一直迟迟不能拍,而《唐山大地震》却可以拍?他答复说:天灾可以拍,人祸不可以拍。因为天灾承担了恶的角色。这其实,是个挺悲伤的答复。
原作《余震》是一部非常真实的作品,继父和继女之间关系为难,李元妮底本是个有着强韧的生命力,有点“招蜂惹蝶”的小女人……而这些,在电影中,冯小刚一一做了机巧的处理。
这里面有着中国式的生存智慧。冯小刚是较早意识到好莱坞电影制作方法的必要性,也是较早有意识学习好莱坞电影的导演。只是像每一个活在现实中的创作者一样,冯小刚不得不兼顾两者:官员和老百姓。然而麻烦的是,他们的审雅观有时候不太一致。
好莱坞商业电影的成功,技巧之外,是因为有着不可动摇的主流价值观:上帝、人性、爱和家庭。而长久以来,中国人的核心价值观是伦理关系。三十年来,中国的经济得到了快速的发展,价值观念却日趋混乱。社会不停洗牌,价值观念一再动荡,强和弱的差距不断拉大,宣泄的出口一再狭窄。情感主题便成为当下现实中,普通中国人唯一安全,也是唯一可宣泄的渠道。
冯小刚1958年出生,回想自1958年至今的半个世纪,人与人之间关系一次又一次大的动荡和转变,他认为,亲情和家人才是最终不可动摇的。《唐山大地震》时代跨度正是三十年,然而社会抵触、人与人之间的抵触俱被轻轻带过,亲情的价值和作用被放大,懂得和谅解作为桥梁,成为补充心灵伤痕唯一的也是最有效率的良药--我们和这个世界的关系,最终都会归结到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电影的结尾应用的是《心经》的歌声。面对苦难,普通而渺小的个人无力转变现实,只能选择蒙受。“色即是空,空即是色”,是一种麻醉,还是一种超脱。不同的观众会有不同的解读和感受。
(摘自加拿大《星星生活》 作者:马戎戎)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