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房协副会长朱中一流露,中房协已多次“上书”国务院,建议暂缓出台新的压缩性房地产调控政策。
中房协至今毕竟“上书”过多少次,无法查证;“上书”的具体内容,更无从得知。不过,可以确定的是,每次“上书”都是在保护房地产业利益,正确地说是保护开发商利益,这一点可以从中房协的理事构成和一贯的主意来证明。
从有限材料来看,中房协习惯性“上书”不外乎两个要害词,要么是放松调控,要么是刺激楼市复苏。自然而言,每次“上书”都要罗列一大堆理由以说服决策层。
其实,要害不在于中房协如何“上书”,而在于“上书”有没有后果。从现实观察,尽管每次“上书”内容经媒体披露后,媒体批评,专家争辩,但中房协最终似乎都达到了目标。例如,2008年9月建议放松调控,实践证明调控放松了;2008年11月“上书”发改委建议刺激楼市复苏,最后证明刺激楼市了,楼市也复苏了。
大概是因为中房协多次“上书”收到了后果,所以“上书”国务院和相干部委就成了中房协的“家常便饭”。有中房协这样的代言人,开发商太幸福了。与开发商相比,花费者太不幸了,呼吁N次中消协与中房协PK,可至今不见中消协登场。
中房协“上书”习惯的养成,还与其拥有便捷的“上书”通道有关。更何况,每次中房协的“上书”内容,都紧紧把房地产和中国经济“捆绑”,这对楼市调控似乎是一种要挟。中房协这次建议暂缓再出新政的理由是,房地产相干指标降落,宏观经济存在不断定性。言外之意,如果不采用中房协的建议,成果会很严重。
事实上,中房协“上书”国务院仅是楼市利益群体与宏观调控博弈的开端,接下来,估计开发商要喊穷了,相干机构要炮制一些利于自己的数据。因此,我们不但要警惕中房协持续“上书”,更要警惕楼市利益群体的各种表演。如果不警惕,史上最严的调控政策履行力度会越来越弱,而新的调控政策由于各种干扰因素有可能无法出台。
对于中房协多次“上书”,有关方面要保持苏醒,在中消协选择沉默的情况下,有良知的研究机构和学者要拿出有深度的建议与中房协公开PK,不能让中房协唱“独角戏”。只有让中房协的“上书”多碰“钉子”,才有望转变其频繁“上书”的习惯。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