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请和等待
“申请经济适用房需要核定家庭收入,要求不得超过6万元。”王宇对《中国新闻周刊》记者坦言,他父母退休金加上自己每月的工资,家庭全年收入为7.6万元,为了能通过审核,他无奈地将母亲的就业情况填上了“失业”,年收入为零。
细读北京经济适用房申请条件的王宇发现,除了动迁户外,北京的经济适用房优先供应给公务员和教师。因为条件中明确规定,申请填写审批表的申请购房人如果夫妇双方为机关工作人员或教师的家庭,不需核定家庭收入。
“这不公平,显然我们这些中低收入家庭比公务员和教师更需要解决住房问题。”王宇对此非常不理解。
2007年11月,王宇递交了这份寄托了自己无限希望的申请表。接下来是漫长的等待。2008年1月底,王宇所在的街道住房保障办公室发布了2007年经济适用房购房者申请名单公示,名单中没有王宇的名字。很显然,街道住房保障办公室在对王宇家的申请家庭情况进行了入户调查后,没有批准王宇的购买经济适用房申请。
没有完全放弃希望的王宇,又在2008年2月以个人身份递交了新的一份《北京城市居民购买经济适用房申请核定表》。一位街道住房保障办公室的工作人员看他这么锲而不舍,就私下里跟他说,经济适用房现在还是优先安排动迁户,即使通过了各方面审核,还要轮候摇号,由于“僧多肉少”,能申请成功的可能性不大。
在北京,像王宇这样状况的人不在少数,既承受不起畸高的商品房价格,又不够资格申请经济适用房,成为住房保障无法惠及的另一种情况的“夹芯层”。在目前北京常住人口的1300万中,去除了低保家庭和中高收入家庭,保守估计,这样的居民也有一两百万人。
王宇期待着经济适用房的标准能有所提高。他认为,现在执行的经济适用房申请标准虽然几经修改,但家庭年收入还是按照2002年底北京市建委规定的年收入6万元以下标准,显然太低了。在这期间,城市的物价和居住的收入增长数倍。
对于王宇们遇到的难题,破解之道就是加大保障房供应。而据本刊记者之前一个月所作的大量调查发现,加大保障房供应的北京市,在2008年仍然遇到了难题。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