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北京的保障房供应与去年制定的供应目标还有一定距离,而从目前的土地供应成交情况看,2009年的保障房供应堪忧。
年关难过,已经32岁的王宇这几天的烦心事特别多。相处了6年的未婚妻小晴要与他分手,而他在2008年年初提交的《北京城市居民购买经济适用房申请核定表》,到年底仍如泥牛入海,杳无音信。
王宇从祖父辈起就生活在北京。这个地地道道的北京人,为自己结婚用房的事情已经犯愁了好几年。现在他和父母三人,加上已经85岁的姥姥挤在北京市东城区一套60平方米的房子里。这套住房是1990年王宇父亲单位分配的住房。
王宇父亲所在的北京第四纺织厂10年前已经破产,现在每月的退休工资1500元左右;母亲是公交公司的退休职工,退休月工资则在2000元左右。王宇在公交公司的工资也不过每月3000元。
曾经无缘经济适用房
2006年初,王宇开始筹划与小晴结婚,房子是他首要考虑的问题。王宇所在的单位已经没有了福利分房,自己收入又不高,经济适用房(当时北京还没有两限房)是他的首选。
经济适用房在北京已经有10年历史。1998年,国务院正式宣布停止住房收入分配,逐步实行住房分配货币化。同时提出了住房分层次供应制度,即大部分中低收入者对应经济适用房,最低收入者对应廉租房,只有高收入者才对应市场商品房。
北京的经济适用房起步全国最早。1998年10月29日,以回龙观、天通苑、建东苑等为代表的19个首批经济适用住房项目,成为全国最早的一批经济适用房。
但是,在王宇关注经济适用房的2006年之前,北京经济适用房的主要功能,是用于解决危旧房改造后居民的住房保障。比如,北京市建委2005年年底宣布,“2006年拟建200万平方米经济适用房”,这一批200万平方米的经济适用房,就将采取定向销售的办法。其销售的主要对象,是城市改造、重点项目实施、城中村重点改造过程中(也包括被征占地农民在内)需要购买经济适用房的人群。
条件不符合,王宇作罢。其实,不仅他没有购买经济适用房的资格,就是拆迁户们,也没有能够满足住上房子的心愿。2007年2月,北京市国土资源局安家盛在“两会”上接受采访时说,2006年竣工面积将达到200万平方米的经济适用房,只能解决半数拆迁户的住房问题。
无奈,王宇一有时间就去新开的便宜楼盘看房,这些楼盘大多都位于通州区、大兴区,每平方米约在3000?4000元左右。最后,因地处偏远、交通不便,住惯了城里的王宇最终没有买成房子。
价格不等人,到了2007年,王宇发现不仅市区内的房子每平方米达到一两万元每平方米,就连郊区的房子也已经达到了5000?6000元/平方米。眼看房价与自己的收入差距日益扩大,王宇也只能在与小晴无奈的争吵中寻找购房机会。
在被誉为“住房保障政策年”的2007年,王宇终于窥到了一丝购房的机会。
要想买到保障房,得先了解政策。王宇首先关注到,2007年8月,国务院下发24号文件《国务院关于解决城市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难的若干意见》,要求到“十一五”期末明显改善低收入家庭住房条件,经济适用房和廉租房建设用地实行行政划拨方式供应,各地要在土地供应计划中予以优先安排。
他也同时关注到,北京市在国务院下发意见的当月,由北京市国土资源局和发改委印发了《北京市2007年度土地供应计划的通知》。这份通知要求北京市的廉租住房、经济适用住房、“两限”房和其他中低价位、中小套型普通商品房的土地供应量,不低于住宅用地供应总量的70%。
其中,保障配建的廉租住房30万平方米,市区政府集中建设的经济适用住房200万平方米、“两限”普通商品房300万平方米。也就是说,2008年的各类保障性住房和两限房的供应量不少于530万平方米。
喜出望外的王宇,咨询了关于北京经济适用房申请条件后,兴冲冲地来到他所在东城区某街道住房保障办公室申领了《北京城市居民购买经济适用房申请核定表》。这份长达十多页的核定表包括申请承诺书、申请家庭成员情况、申请家庭住房情况、申请家庭收入及资产情况家庭成员住房情况证明等若干个分表,王宇花了整整三天时间,才把相应的情况和公章盖完。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