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实上,要厘清这场剑拔弩张的争夺战真正的源头,莫过于从当下层层利益纠葛中跳出,将目光聚焦于41岁的黄光裕和52岁的陈晓——他们如何被推向个人命运的漩涡,如何反目成仇,这个过程中,二人不为人知的性格侧面如何展现。
原本,这曾是一对被寄予厚望的最佳合作伙伴。 “我比较理性,他比较感性,他比较大胆,我比较审慎,确实从性格来讲是可以互补。”陈晓说。在8月接受本刊专访时,陈晓说自己最难受之处,不在于被众人指责,而在于黄的做法超出了他的理解:“他为什么会变成这样,他为什么变成我不认识的一个人。”其实,若将黄光裕对规模的崇尚和陈晓对精细化运营思路的坚持完美嫁接,国美必会成为当之无愧的行业领袖。
是中国民营企业最剑拔弩张的控制权之争灼伤了这对“最佳拍档”吗?本刊在采访中发现, 远非如此简单,决裂因子在双方合作初期便埋下伏笔,几经演变,终至恶化。
鱼肉与刀俎
舆论多认为,临危受命、却遭创始人公开逼宫的陈晓近期较为激烈的言论,与其儒雅的外表不符。但事实上,和许多正常人相比,童年因病身患残疾、10岁丧父的陈晓,内心隐藏着愿赌服输、不甘示弱的性格。“陈晓的性格十分刚强”,一位业内人士说。这使陈抓住了1996年上海周浦郊区一家国有家电企业改制的机会,带领47名员工组建永乐。
尽管陈晓崇尚精耕细作,利润至上,但在整个中国家电连锁零售业都在跑马圈地的年代,原本偏安江南的永乐电器难以抗拒这个游戏。一般认为,2005年1月,与摩根士丹利和鼎辉两家投行签署对赌协议(VAM,根据未来不同盈利情况调整投资条件,是西方常见的投资技巧),获得5千万美元注资,此举迫使永乐大肆扩张,导致单店盈利能力下降,最终没能达到对赌协议规定的最低利润。
从2004开始,永乐便收购了包括广州东泽、河南通利、厦门思文在内的数家企业,使门店规模从94 家一年内跃升至193家,遍及11个省的66 个城市,在规模和收入上,仅次于国美和苏宁。“国美在全国所向披靡,除了上海,因为有陈晓和永乐,”时任国美上海总经理的陈云峰对本刊指出,上海几家分店的关停,曾一度令黄光裕揪心不已。
永乐的管理远无法跟上如此快速的扩张步伐,其净利润年增长率逐年下滑,从2003年的423%下降到2005年的36%。2005年年报显示,由于竞争加剧和网点增加的摊薄效应,永乐净利润为3.21亿元,按对赌协议,利润低于6.5亿元,包括陈晓在内的管理层将割让4.1%股份,从而失去控制权。
看似顺利成章,2006年夏,国美电器以“股票+现金”的形式并购永乐,收购总价达52.68亿港元,成就中国家电史上最大一宗连锁企业并购案,亦使永乐逃脱“人为刀俎,我为鱼肉“的结局。
但据知情者说,陈晓“当年曾经是死也不想卖给国美的”,最早曾和美国家电零售商百思买洽谈。怎奈当时百思买刚吞下五星电器,无力消化永乐。
即便在这种不利的位势下,在近两个月的谈判中,陈晓也未让黄光裕占据优势。在核心对价问题上,双方互不相让,并因此数次陷于僵局。据接近黄光裕的人士介绍,双方当时都太想做成这笔交易了,几乎每天都会通电话。出于自尊,价格谈崩时,双方都等着对方来电——深夜也守着电话,生怕错过。有时是陈晓顶不住先打过来,有时是黄光裕打过去,交易就这样达成。这个过程中 ,黄光裕认识到陈晓强硬的一面。“自制力非常强,”一位接触过陈的投资者说,“这种人,其实很知道控制自己的欲望的。”
在收购后的新闻发布会上,黄感慨说:“这是我做生意以来最艰苦的一场谈判。如果不是志同道合和惺惺相惜,根本不可能谈成功。”此时,坐在旁边的陈晓一直低着头,即使有笑容也转瞬即逝。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