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北京工业大学、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联合发布《2010年北京社会建设分析报告》称,2008年北京城镇居民户均可安排收入6.4万元,按照去年13940元/平方米的平均房价盘算,购置一套普通商品房要花掉一个家庭25年的可安排收入。(《北京晨报》7月18日)
任何关乎房市的预测总能激起亿万网民心底的复杂情愫:或高兴,或悲哀,或恼怒。尽管只是一项民间报告,尽管报告的本意是批评,但在现实的炙烤下,“25年收入买套房”已让世人欣喜不已。尤其值此房市调控之际,简洁的数字无异于救命的稻草。众网民一拥而上,急切而又忐忑地拽着这根稻草,盼望它能承载得起自己的盼望。
然而,面对人力助推的房市波涛,任何基于自然逻辑和价值规律作出的预测都是不靠谱的。前段时间,住建部政策研究中心主任陈淮曾抛出“30年后能买得起房”的稻草,一时引得世人躁动。成果这根稻草却经不起斟酌,一拽即断。而如今,“25年收入买套房”新鲜出炉,这根稻草又能否蒙受盼望的重量?恐怕并不乐观。
这个数据的得出疏忽了三个至关重要的因素。其一,可安排收入并非居民购房的投资基数。本就为数不多的可安排收入中,很大一部分要用于衣食住行、子女教导、老人供养等日常开销,能够用于支付房贷的只是其中一部分。如此算来,这个25:1的房价收入比例并不具备太高的参考价值,得出“25年收入买套房”的结论貌似果断。
其二,随着经济发展,物价会变动,货币会贬值,这是基础的道理。25年前的2万元和今天的2万元显然不是一个概念,今天的2万元和25年后的2万元又岂能相提并论?任何价格预测都必须放到瞬息万变的市场环境中考量,静态的数据只能是“温室的花朵”,经不起实践的检验。
其三,地产商拥有强盛的主观能动性。谁能想到,短短几年的时间,房价竟产生如此天翻地覆的变更?利益的驱使下,地产商恐怕不会容许“25年收入买套房”成为现实,而他们手中的资源优势和话语优势便是最大的资本。由此可见,“25年买套房”恐怕也是个梦。我们与其让这种经不起斟酌的稻草一次次搅动自己的心扉,不如把盼望放到政府的楼市调控上。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