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验
参照市价补偿出台配套政策
拆迁,城市发展中一个不可回避的问题,把持成本和被拆迁人的利益诉求,两者如何平衡更是一个难题。
昨天,一位参加去年4月西长安街道路拓宽拆迁工作的负责人表现,当时拆迁过程中不但首次根据市场价为居民定补偿标准,还推出了一系列配套政策,比如组织居民选购限价房、发放残疾人补贴、为下岗人员组织专场招聘会等,看似跟拆迁工作没关系的一系列工作都成了拆迁办的事。该人士表现,虽然做了一些进步拆迁成本的事情,但是拆迁工作进展顺利,这样做比房子拆不动要值。
2009年4月,北京西长安街拆迁工程,首次尝试参照市场评估价格给予拆迁补偿款,补偿基础价格达到3万元/平米;此前,北京市的拆迁按基准地价法评估。如果按以往方法,该地区最多补偿8800元/平米。当时有专家评论,这样做有利于开展拆迁工作,但是也进步了拆迁成本,同时抬高了地价。
即便如此,2010年6月,北京市还是提出对拆迁户的补偿标准采用参照同地段的市场价格法。舆论对此做法广泛高度评价。
你把人家房子拆了,总得让人家有才能购置新房子。回想当时的拆迁工作时,该负责人表现,自己虽然是拆迁指挥部的负责人,但干的事情基础都是拿着百姓的需求找领导申请的事。他说,他的很多工作,都是入户懂得居民的需求,回头跟上级单位提请求,尽量让老百姓的需求得到满足,尽量保证拆迁顺利。
据介绍,西长安街拆迁区域内市政基础设施相对落伍,居民居住条件、居住环境较差,户均住房面积约20平米。按此盘算,一户居民实际拿到的拆迁款在80万元高低,可能不够买一套满意的商品房。此外,该地区还有9平米左右的住户,就算一平米10万元,能买多大的房?该负责人说,他们组织了3处价格约在6000元/平米的限价房和一些二手房源供居民选择,同时针对一些特别艰苦群体,为他们申请廉租房;针对残疾人,单独发放残疾人补贴,尽量保证满足居民的需求。 本报记者文静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