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互联网“入口”之争的战略高地,浏览器向来是巨头们决胜未来的重要砝码,而眼下,忽如一夜春风来,“双核”成为这一范畴最炙手可热的技巧概念。
从2010年4月到6月,不仅搜狗、傲游、腾讯等国产浏览器传统巨头相继推出了相干产品,还出生了诸如彗星、Chromeplus等同样打“双核”牌的浏览器新军。据不完整统计,2010年以来,市面上呈现的双核浏览器多达十数款,2010年更被业内人士看成是“双核元年”。
与“单核”相比,“双核”开辟了一个全新的战场,技巧研发、产品功效、用户体验都将面临一个新的起跑线。这意味着,“双核”为本已趋稳固的浏览器市场投下了一枚炸弹,变局的序幕正在徐徐拉开。
巨头纷纷投入“双核”怀抱
据市场调研机构Net Applications颁布的5月份全球浏览器份额数据,谷歌Chrome的份额已飙升至7.1%,而IE和Firefox的份额双双下跌,其中IE更是首次跌破60%大关。谷歌Chrome采用的是WebKit(中文称为极速)内核,如果加上采用同样内核苹果Safari 4.8%的份额,WebKit已与微软IE的Trident内核、火狐 Firefox的Gecko内核构成牢固的三足鼎立格式。从技巧统计上看,WebKit的履行效率(上网速度)是IE的几十倍甚至上百倍。
中国浏览器市场也受到了WebKit狂风的影响,但却以“双核”的奇特方法浮现。据懂得,在搜狗第一个发布基于WebKit和IE双内核(即同时支撑两种浏览器引擎)的浏览器之后,傲游、腾讯虽然稍显迟疑,但很快也相继投入了双核的怀抱,而360旗下的世界之窗也推出了WebKit内核版本“试水”。
这些浏览器在高速模式下会应用Webkit引擎,网页显示速度非常快。不过Webkit对网页本身代码的规范性有较高请求,由于现今国内的网页大部分不符合规范,所以在应用 Webkit对网页进行解析时,可能会呈现错位、乱码、甚至错误,国内网银也不支撑Webkit内核。但需要强调的是,这些问题并不是Webkit的错 ——Webkit是符合规范的,而是网页编写者的错——那些网页是不符合规范的。在应用非IE内核会显示不正常甚至完整不能应用时,就可以随时切换回兼容模式的IE内核。WebKit的优势是速度,IE则有更好的兼容性,两者很难取舍,这是国内企业押注“双核”的重要原因。
以CNZZ的浏览器份额估算,截至目前,抛开IE的强势份额,占国产浏览器近50%份额的厂商已参加“双核”阵营。再加上一些同样采用双核架构的新兴厂商,“双核”已成为主流,并大有愈演愈烈之势。
值得注意的是,搜狗与腾讯在杀入“双核”市场时都祭出了更名的战略——“搜狗浏览器”变为“搜狗高速浏览器”,“TT浏览器”变为“QQ浏览器”,由此可以看出厂商对双核必得的决心。
“真双核”与“伪双核”之辩
为什么在这个时间浏览器会成为互联网厂商之间争取的焦点,是因为对于互联网厂商而言,浏览器是一个极具战略意义范畴,浏览器是用户上网排在第一位的工具,凑集的用户流量说白了是一种独占资源,是互联网厂商换取可能比现在收入更多的收入的本金,虽然目前这些互联网厂商还没有明白的使浏览器商业模式思路,一是因为除了IE外,其他浏览器刚起步,用户基数不大,还在跑马圈地阶段,还需要“无添加”的纯技巧性功效吸引用户;二是哪种商业模式可以使利益最大化,互联网厂商还没有思考成熟,但结论是浏览器很重要,布局是必须的。现在可以想到的收入模式就有:为其他软件厂商在浏览器中安装工具插件收取必定费用、用用户流量换取网络广告联盟的广告等,不过这些模式都不甚完善。
而就在“双核”运动大张旗鼓时,一场“真双核”与“伪双核”的争辩更让这个市场热烈非常。
据开发人士表现,目前浏览器业界尚未有关于“双核”的公认标准,但参加WebKit内核后,的确面临两个内核切换、数据共享、功效共用等技巧难题。一些双核浏览器在切换内核时很可能会呈现登录信息丧失的问题,在两个内核中软件功效也无法通用。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