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民大学教授任剑涛认为,“政府上网并不是一种政治秀,它是要解决问题的,而且应该通过一种成本较低、速度较快、效果较好的解决渠道。只有真正解决实际的问题,才达到政府上网的目的。而Web2.0因为具有众多平台与功能,使得问题解决的渠道变得更为畅通,因此,政府上网要重结果是Web2.0时代的重要诉求”。
人民网舆情监测室认为,很多突发公共事件,包括群体性事件,当事人和围观民众的诉求都是地区性、行业性利益问题。各级领导应该把带有某种政治诉求的问题化解为地区性问题、行业性问题,把社会压力分解到社会治理的各个环节中去逐一处置;而网络这种低门槛、无边界,即时性、互动性强的平台,恰好为政府分解社会矛盾、解决社会问题提供了一条极佳的途径。Web2.0时代的政府上网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也是拔掉一个个雷管,平复社会暗礁的过程。
云南曾在处理陆良县发生的一起在建煤矿与当地村民因施工引发的纠纷时,发出紧急通知:要求媒体在报道突发事件时,不得随意给群众乱扣“刁民”、“恶势力”等帽子,禁用、慎用“不明真相的群众”和“别有用心”、“一小撮”等形容词。
云南省委宣传部副部长伍皓说,给群众乱扣帽子、乱贴标签的话语方式,不仅新闻媒体要坚决摒弃,也需要从文件、会议、报告、讲话等官方话语体系中努力清除。
制度确保“说了不白说”
“仅靠领导个人的一腔热情,留言板能热多久?”不少人民网网友在地方领导留言板留言时也表达着自己的担忧。
去年4月10日,安徽省委办公厅下发一份《人民网网友给省委书记留言办理工作暂行规定》,对网民留言的办理主体、办理时限均做出明确限定;对网民反映的问题不及时认真解决,造成严重后果的,严肃追究有关领导和工作人员的责任。
在安徽,“网络问政”目前已经具备某种“制度意义”上的架构。安徽各地的网络问政平台陆续建立。在安徽省新闻门户网站“中安在线”上,网络问政平台平均每天接纳20多条问题留言,每个问题的回复状态和回复留言均会在平台上得以清晰地反映。在安徽宿州,“网络发言人”制度要求政府各职能部门对市民的建议和要求在3个小时内进行回应,3个工作日之内必须作出答复。
如何让“网络问政”走得更远?制度化无疑是最好出路。专家认为,在网络问政中,政府无疑是主导,而政府最应该做的,就是让网络问政制度化,促其走上常态化,应该将网络问政机制纳入政府工作条例,真正用成文的规章制度来保证网络问政的健康运行。
截至目前,全国已有山西、安徽、河南、天津、四川、吉林、云南、广东等11个省市下发文件,明确要求各级党委、政府认真解决网友问题,并结合当地实际情况建立回复办理网络留言的固定工作机制。
2009年6月29日,广东省委办公厅召开网友集中反映问题交办会,从“网上听政”向“施政实招”迈出了实质性的一步。“交办会”迄今已办四次,前几次的问题均已督办完毕。广东省委有关方面表示,这样的“交办会”今后将固定下来,每年开两次,同时考虑将办理情况通过网络媒体与网友及时沟通。
目前,广东省已初步形成网络问政与网络新闻发言人并存的网上政府信息发布与民意表达的新格局。网络互动在当地已形成良性局面。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