菜根谈
微博已经渐渐地渗透到我们的生活当中,而微博自身的影响力也正在慢慢扩大,让我们这批靠着码字赚工分养家糊口的传统媒体采编人员不禁担忧:在让用户阅读习惯逐渐转移到即时性的同时,微博会不会顺便把我们的饭碗也砸了?
即时性。很明显,这是微博产品能够在短时间内迸发的最重要原因,当然,这里面要有个前提,微博在国内不是每个互联网公司都能做的,非主流门户网站或者大公司莫属。
这点,不用我来一一举例,就连美团网CEO王兴在谈起当初创办“饭否”、力推草根微博的经历时也不禁感慨几许,不过,现在看来,王兴当初没有狠砸资本下去做微博是值得庆幸的,毕竟团购网站目前至少有清晰的盈利模式,而微博还在继续烧钱,盈利模式并不明朗。
不过,尽管草根微博早早地从“先驱”成了“先烈”,但自门户新浪推出微博以来,微博却迅速地在国内走红,以“名人+即时新闻”的攻势,迅速赢得了庞大的用户群,新浪微博(http://t.sina.com.cn)更是有意借此大肆切入社交领域。而紧随其后的腾讯、搜狐、网易等也纷纷对此发力,微博给整个互联网生态圈所带来的影响已经不言而喻。
更让不少业内人士津津乐道的还有,微博产品不同于以往的博客、SNS社交网站,它甚至可以直接改变人们的阅读习惯,也就是说,网民可能对信息时效性的要求将会越来越高,以致于一些网站内部跑线的同仁不得不打起十二分精神,因为搞不好头条新闻就这么给微博用户抢走了,更加不用说是传统媒体。
好在事情不会这么快就铁板上钉,特别是ipad、iphone上面应用程序的逐渐普及,让我作为一个传统媒体的采编人员又看到了希望。因为,对于网民来说,上网最大的目的不是为了在地址栏上输入网址,而是获取信息资讯、娱乐服务等,也就是说,接下来,伴随着互联网的普及,人们将会置身于一个互联网的环境当中,无论微博应用,还是获取资讯的应用,都将可能只是互联网中的一个部分。
打个比方,在非洲一些原始部落,电灯可能是人们拉个电线到屋里的最大原因,但在一些西方发达国家,各式各样的电器才是人们普遍诉求,至于电的来源以及怎么来的,没有多少人会去关注。同样,在互联网普及之初,人们上网最先联想到的是有个浏览器然后上网,但到了现在,如果只给你一个浏览器,相信你都不觉得自己是在上网,还必须有诸如QQ、MSN等应用工具。
所以,在笔者看来,微博之所以能够“后生可畏”,并不仅仅因为它是一个新兴产物,更在于它在促成一种用户习惯的改变———即时性,而这种用户习惯的改变,所带来应用的转型也将是必然。(蔡伟)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