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10年百度世界技术大会召开的前夕,百度正在紧锣密鼓地推出一个基于搜索业务的开放平台。在今天,开放已绝非什么新鲜的概念,在各种开放平台如雨后春笋一般涌现的今天,或深入或表面,几乎所有国内一线互联网公司都开始了自己的开放之旅。
而现在百度基于搜索框的开放,是否只是一个应景的噱头,抑或是百度借市场普遍认可开放概念之机,谋求的一场深层次的变革?这需要从百度开发平台的根源处入手来寻找答案。
在百度推出的两个开放平台之中,数据开放平台是基于百度原有的搜索内容的一次结构性调整,而另外一个应用开放平台,则是在原有搜索内容之外新搭建的一个全新的软件、游戏和广义应用产品平台,其定位,有点类似于苹果的App store,但基于的理念和结构,则和App store完全不同。同样打着开放的旗帜,但是运作哲学却全然不一样,由此给参与各方所带来的价值也许就完全不一样了。
开放之溯本求源
其实,探求开放所能带来的真正价值,需从开放的历史着手。
开放的概念最早源于软件行业的源代码共享,以Linux操作系统确立的无偿分享源代码模式为最经典的代表,这一开放模式吸引了诸多独立开发者和商业企业共同参与创作,从而使得Linux最终发展成为一款集群众之大智慧的经典制作,整个Linux产业也因此而欣欣向荣,发展成一个百亿美元规模的产业群。
进入互联网时代以后,软件时代的开放精神被网络工程师们继续发扬光大,秉承资源共享、协调发展精神的开放平台也不断出现。2007年,著名社区Facebook凭借应用开放平台超越了当时的全球网络社区第一名Myspace而成为全球最大,开放的概念再次印证了一个事实:互联网产业链内不同成员可以通过协同发展模式获得共赢。
“开放”的概念由此不断繁荣兴盛,到2010年已是如日中天。
2008年,中国互联网业的一些业者率先尝试应用平台的开放,千橡集团旗下校内(人人)网、51.com等社区推出了开发者开放平台,目标锁定那些在Facebook上淘金的中文应用开发者。但即便是明白了“开放能带来共赢”的大方向,这几家平台在实践开放模式的时候还是出现了一些波折,在诸如“用户数据如何共享”、“利润该如何分配”等问题上,这些平台都因利益冲突而和开发者产生了矛盾,千橡总裁陈一舟一度亲自出面调停平台和开发者的矛盾,而“51”则因没能解决利益冲突而使开放平台名存实亡。
尽管开放在国内的实践充满了波折,但趋势已经势不可挡,那些只重视眼前的自有利益,而不愿意分享的行为,越来越被行业视作一种鼠目寸光的行为,而受到媒体和业者的抨击。
开放之名人人可用
在开放概念日渐深入人心之时,而各种似是而非、形形色色的产业联动模式,却都被戴上了“开放”的光环。
其中最典型的当属苹果公司的App store模式。其实说到开放,最不沾边的可能就属于苹果了。因为早在PC时代,苹果就以不兼容微软-英特尔(Wintel)框架方式特立独行地走着属于自己的PC道路,并最终惨败给了在全球拥有数万拥趸的Wintel平台。但在数码时代,苹果的ipod、iphone和ipad却大获成功,但这些产品的成功,还是和开放没有任何的关系,因为无论是软件系统还是硬件架构,苹果的产品均不兼容市场上任何的一种存在的标准。而且,这种全封闭的模式,使得用户只能被动地接受苹果的产品,而没有任何自主抉择的余地。
尽管如此,用户对于多样化应用的选择,已经不能为苹果所忽略不计了,因此,苹果以开放的名义做了一件很重要的决定,为第三方开发者提供的开发平台——应用商店(App store),苹果声称,其应用商店是为所有开发者提供的一个最好的兼容平台。
苹果这种“以开放之名,行封闭之实”的做法,在美国科技行业一度引发了一场大论战。
苹果的反对者们认为,开放不仅是大势所趋,而且是一种符合道德标准的行为。很多人甚至认为,限制开发也许没有什么不妥,但以开放之名行限制之实却是一种不道德的行为。为苹果开发的应用,不仅不能使用于任何一种其他平台,而且在苹果的平台上也风险极高:一个用户耗费99美元注册了苹果的账户,并投入大量财力和时间开发了一个应用,但却有极大的概率不会受到苹果用户的青睐,众多开发者承担巨大的风险来满足苹果内容多样化的需求。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