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反结构从发明到现在,已经有了百年历史,在这百年之中,单反一步步的完善发展,终于从最初简陋难用的木头盒子变成了现在人人都能用的平民产品,我们此前说过相机史上的八大雷人设计(链接在此),那么这次我们就说说单反史上一直延用至今的九大经典设计。
单镜头反光镜设计,始于1861
实际上单反这个结构呈现的非常非常早,甚至早到了相机呈现之前,学过美术的朋友们都知道那个利用一片玻璃反射而临摹实物的创作方法,这就已经具备了最基础的单反结构了,在照相术发明之后,1861年,英国人托马斯·萨顿(Thomas Satton)则发明了具有类似结构的,于摄影镜头和感光元件之间装置有45°角反光镜的照相机,那时候还没有呈现胶片,所以感光材料应用的是涂抹了卤化银的干板。
托马斯萨顿的第一台单反相机
2010年最先进的数码单反相机,从基础结构上来讲,与1861年的先祖完整没有差别,单反系统的心脏是一块运动的反光镜,它呈45°角安置在胶片平面的前面。进入镜头的光线由反光镜向上反射到一块毛玻璃上。早期的SLR照相机必须以腰平的方法把握照相机并俯视毛玻璃取景。毛玻璃上的影像虽然是正立的,但左右是颠倒的。为了校订这个缺点,现在的眼平式SLR照相机在毛玻璃的上方安装了一个五棱镜。这种棱镜将光线多次反射转变光路,将影像其送至目镜,这时地影像就是高低正立且左右校订的了。取景时,进入照相机的大部分光线都被反光镜向上反射到五棱镜,几乎所有SLR照相机的快门都直接位于胶片的前面(由于这种快门位于胶片平面,因而称作焦平面快门),取景时,快门闭合,没有光线达到胶片。当按下快门按钮时,反光镜迅速向上翻起让开光路,同时快门打开,于是光线达到胶片,完成拍摄。然后,大多数照相机中的反光镜会立即复位。135相机因为体积较小,所以应用了五棱镜把光路折成眼平的,而中画幅相机如果想做成类似的五棱镜光路则重量体积和成本都相当的高,得不偿失,因此大多还是腰平的(不过少部分中画幅相机也配有眼平取景器),大画幅相机则非常简略,镜头直接在皮腔之后的毛玻璃上成像,准确的调焦完成之后再装上胶卷后背拍照。
上一页123456789下一页本文导航- 单镜头反光镜设计,始于1861五棱镜平视取景设计,始于1948反光镜即时回弹结构,始于1954超过1/2000秒的高速焦平面快门:始于1960TTL测光:始于1963
- iPhone7推3款设计方案 超薄机身获赞
- iPhone7最新概念设计曝光 看上去很美
- iPhone7概念设计曝光:三款齐发取消Home键
- iPhone7概念设计曝光:七大最奇葩性能亮瞎
- iOS9.2正式版值得升级吗?配合单反更好用
- 华为mate8值不值得买?华为mate8配置参数一览
- 构筑别人的设计梦想 3D打印平台现状如何?
- iPhone7最新概念设计渲染图曝光 回归本心
- 插刀式卡口的呈现:始于1954主动曝光:始于1978主动对焦技巧:始于1985现代多层镀膜技巧:始于1971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