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方意志推动下的网络实名制正稳扎稳打,但受制于技巧、立法双重障碍,有限实名制“将是慷慨向”
《财经》记者 张有义
将于2010年7月1日起施行的《网络商品交易管理措施》,成为网络实名制又一新举动。该措施规定,网店店主为法人或其他组织的,应当在网店上出示其营业执照;店主为自然人的,网络运营商应当审核其真实身份信息。
虽然在身份辨认方面依然存在技巧对接难题,但这是网络实名制第一次有望真正落地。自2002年所谓“李希光事件”至今,关于网络实名的争辩至少已存在8年。争议声中,在官方意志推动下,中国的网络实名制正稳扎稳打,慢慢推动。
4月29日,在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五次专题讲座中,主讲人国新办主任王晨再次印证:消息跟帖的匿名发言逐步取得,将持续推动论坛和BBS等互动环节的网络实名。
“在一个国家界内,网络发展不可能无政府;网络的全球性,又决定着政府介入的有限性。”一位盼望匿名的门户网站高管说。而一名网络监管决策者受访时则坦言,无论是立法还是具体技巧上,距离网络实名制全面实行尚有不小的距离。大众,则最关心的是,这个制度将走向何方。
网络实名制8年来的发展路线,正朝着“有限实名”迈进。这不必定是路线的终点,但这种方法或可协调政府管控意志与网民诉求膨胀之间的抵触。
有限实名
2009年中央党校出版社出版发行的《中共党建辞典》收录了“网络反腐”一词。中国政法大学消息与传播学院院长宋建武说,“中国处在社会转型期,社会抵触突出,而大众主意权利、表达观点、建言时政的渠道相对有限。网络无疑是一种最为有效的渠道。”
在这种背景下引入实名制,引起了网民和专家的担心。“现在的试点工作流露出一个危险的信号,即对网民言论的钳制。”国民大学消息学院副院长喻国明说,在目前的国情下,引入实名制无异于拧紧社会的安全阀,不满情感一旦缺乏有效的表达平台,或会以更加危险的方法来爆发。
有网民调侃说,政府部门一直呼吁网络实名制,那就应当从网评员做起。网民建议说,为应对负面网络信息并领导舆论,一些政府部门建立起网评员、兼职队伍,那么可以带头先履行网评员实名,将网评员的信息公开。这背后蕴含的还是对网络实名的不满。
工信部一位官员介绍,政府内部也在重复论证网民和专家的担心。网络实名制管理包含三个层次的问题:一是互联网站的实名制允许、备案管理;二是网络接入的实名制备案管理;三是网上利用的实名制服务管理。
前两方面,早在1997年国务院就已经开端明白实行。至于第三个,最难的是“如何在博客、论坛、BBS等内容上实现网络实名制”。试点包含两种模式:处所政府试点与网络内容条块试点。
实际自2002年开端,这一工作已在逐步推动。当年,清华大学消息与传播学院常务副院长李希光提出“人大应当立法禁止任何人匿名在网上发表东西”,彼时引发鞭挞声汹涌。
以此发轫,关于“网络实名制”呈现尖锐而对峙的争辩:网络实名制将在很大程度上剥夺大众的宪法权利即言论自由的权利;网络实名制将有效地净化网络环境,保护网络秩序。
上文提及的网络监管决策者告诉《财经》记者,网民有网民的想法,专家有专家的见解,但作为政府,考虑的问题是:“政府监管如何不失控于网络”。
从2002年起,网络实名制就开端四面试水,步步推动同时伴随争议。
2003年年初,全国网吧开端履行实名登记制度,次年全国高校教导网站的BBS率先开端推行实名制。随后实名制的概念首次写入2004年5月中国互联网协会酝酿中的《互联网电子邮件服务标准》中,即“电子邮件服务商应请求客户提交真实的客户材料”。
2005年7月,深圳公安局请求腾讯公司对QQ群创立者和管理员进行实名登记,此举被认为是“中国全面推行网络实名制的序幕”。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