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场化的黄金时代不等于
最幸福的写作时代
张黎明
“市场化使网络文学变成了产业,但对作者来说,能心无旁骛、自由自在地创作的幸福日子却远去了。”先辈作者、笔名“说不得大师”的邢山虎这样感叹说。
他现在是网游公司麒麟网的总裁。在上周揭幕的中国游戏展Chinajoy上,根据他的网络文学作品《佣兵天下》改编的同名游戏被蓝港在线推向欧洲市场。
邢山虎表现,目前网络文学市场正走向繁荣,但市场化也冲击着作者们的心坎,要重复“我们当年的心情”恐怕很难。
被邢山虎形容为“幸福”的是某种单纯的创作愿望。他从2002年开端写作,“写得很少,每天能写3000字就不错了”。有一年他甚至“停工”在家,专职写作。“五年写了200多万字,跟现在的高产作者不能比,但我很快活。”邢山虎回想说,“那时候没有所谓的网络文学市场,作者和文学网站也都看不到什么收入,我们写作和编辑推出都是凭爱好。”最后,当大家发明这个爱好竟然能转化为收入时,都有种无心插柳的欣喜。
现在的情况产生了变更,资本的介入推动了行业的繁荣,网络写作成为一种职业。有利益就有刺激,虽有幸福,却也有纷争、有烦恼。在大批的作品中,呈现了单纯码字以赚取收入的情况,也不乏情节结构雷同的情况。工业化流水生产带来了制作业的大繁荣,但文学创作也可以重复这样的道路吗?
“目前的创作程度仍然是偏低端的。”中国最早的网络作者之一、笔名“李寻欢”的路金波如是说。他现在的身份是著名出版人。路金波认为,要实现更为幻想的市场状态,需要网站为作者提升服务质量,也需要读者和作者同步进步对作品德量的请求,但这需要时间,“现在还得熬着”。
至于“烂笔小秀才”和“无罪”这样的作家,他们难免需要在收入和创作心态上把握好平衡。
年收入超10万者
仅百人左右
然而,在上百万的网络作者中,能够像“烂笔小秀才”和“无罪”这样谈论收入和职业计划的只是一小部分人。事实上,市场繁荣和作者增收还并不能画等号。大部分作者从写作中挣到的“还谈不上是收入,最多是零花钱”,尽管这已经是很大的进步。
“我盼望那位‘烂笔小秀才’不要放弃自己的工作,别急着转做全职。”作者李先生在听闻同行的职业计划后连忙摆手如是说。他是位兼职作者,作品曾在文学网站“晋江”上发表,后来出版成书,在多家报纸上连载,并在电台播出。“这部作品的收入更多的是来自线下,例如版税,从网上浏览中没赚到什么钱。在我所接触到的作者中,更多的只是爱好,顺便赚一点零花钱而已,也许一个月就一两百元”。
在这位作者看来,文学网站的功效更多的还是给文学青年们供给创作的平台,至少在目前并不能成为大多数人营生的手段。“很多人就把他当成个出书的窗口,先吸引人气、积累名气,再引起出版社的注意”。如果做不到这一点,“很多人也只是玩玩票”。
“无罪”从他的圈子里获得的信息是:在最大的文学网站那里,年收入在10万元以上的签约作者有100人左右,其中能做到30万元以上的也就20多人,其中上百万元在10人左右。这和签约作者总数比较后可以看出,至少在目前,网络作者并不是能让大多数人发家致富的职业。
“我感到这样也挺好。”作者李先生说,“互联网在推动文学成为一种产业,但对于写作者本身,还是凭爱好写作最为幻想。要不然,很容易变成为了收入而单纯地码字,那怎么保证质量呢?”(张黎明)
相关阅读